蜀汉建兴七年,秋。成都。
南市的石板路上,车马喧嚣,人流如织。蜀锦织成的华美布料,在商铺门口的阳光下,流淌着炫目的光彩。来自南中的香料、来自西域的宝石、来自江东的珍玩,琳琅满目。一个穿着圆领袍的波斯商人,正用半生不熟的汉话,与一个成都本地的富商,为了一块羊脂美玉,争得面红耳赤。酒楼里,说书先生的惊堂木一拍,讲的正是“赵子龙和陆瑁救当今陛下双骑长坂坡七进七出故事”,引得满堂喝彩。
这番繁华景象,与数年前,成都围城时的萧条肃杀,判若云泥。
这一切,都源于一场,自上而下,由丞相中都护,联手推动的,深刻变革。
太极殿内,不再是沉闷的议政,更像是一个,高效运转的,项目指挥部。
“启禀陛下,丞相,中都护。”黄门侍郎费祎,手捧一卷厚厚的竹简,脸上,是掩不住的喜色。“今年秋收,统计已毕。益州、汉中两地,粮产,比之三年前,增产三成有余!府库充盈,已足够我大汉五十万大军,两年之用!”
刘禅的脸上,露出由衷的笑容。他看向坐在一旁的诸葛亮和陆瑁,这两根定海神针,才是他心安的根源。
诸葛亮轻摇羽扇,神色依旧平静,但眼中的欣慰,却做不得假。“此皆陛下洪福,与百官用命之功。尤其是中都护所献之‘新农策’,居功至伟。”
费祎闻言,深以为然地点头。他看向陆瑁的眼神,充满了敬佩。
两年前,陆瑁抛出了一系列,匪夷所思,却又效果惊人的政策。
第一,是“以工代赈”。他提议,不再单纯地,向流民施舍粮食,而是由官府组织这些流离失所的百姓,进行大规模的基础建设。修复栈道,疏通河渠,开垦荒田。每日,不仅管饱饭,还发给少量铜钱。
此策一出,便有老臣反对,认为耗费巨大,得不偿失。
陆瑁当时,只问了一句话:“让百姓们,吃饱了饭,有力气了,是让他们闲着,更容易滋生事端,还是让他们,用自己的汗水,换来饭食与尊严,同时,还能为国家建设出力,更好?”
无人能答。
于是,遍布蜀中的,废弃的前朝水利工程,被重新启用。都江堰,得到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清淤和扩建。一条条,能容纳双向牛车通行的,崭新石板路,连接了,成都与汉中,与永安。这些,曾经嗷嗷待哺的流民,转眼间,就成了大汉最勤劳的建设者。
第二,是“军屯一体”。陆瑁将他麾下的中都护府,变成了一个庞大的,后勤与生产相结合府衙。除了成都的十万中军,与边境的战备军团,其余所有二线部队,皆行屯田之策。
但不像过往的,单纯屯田。陆瑁设立了,“军功田”制度。凡立功将士,其家人,可优先分得新开垦的上等良田。同时,中都护府联合大司农,研制出了一种全新的曲辕犁。此犁,操作更为轻便,转向灵活,深耕效率,比之旧犁,提升了近一倍。
一时间,军中将士,训练之余,开荒垦田的热情,空前高涨。能为家里挣得一份,永世的田产,比任何空洞的口号都来得实在。
张飞一开始,还骂骂咧咧,说陆瑁把他的兵,都变成了拿锄头的农夫。直到汉中军团的军屯点,第一年秋收,拉走了整整三百车金灿灿的粮食。那一日,车骑将军扛着一袋新米来到成都冲进陆瑁的府邸把米袋子往地上一摔。
“好小子!你他娘的,还真是个天才!俺老张,服了!晚上,跟俺去喝酒!”
第三,则是“官督商营”。蜀锦,盐铁,历来是国家重要的财政来源。诸葛亮治蜀,严刑峻法,打击私铸,恢复了盐铁官营,使得府库,日渐丰盈。
而陆瑁,在此基础上,又进了一步。他向刘禅和诸葛亮,提出了一个新名词——“品牌”。
“丞相,您看。”陆瑁拿着两匹花色、材质,几乎一模一样的蜀锦。“这两匹锦,都是上等品。但如果,我们由官府,成立一个‘织造局’,凡是,能达到最高标准的蜀锦,便在上面,绣上一个,独一无二的,金线标记。比如,一条小小的,金龙。”
“然后,我们再派人,去江东,去西域,甚至,派商队,混入曹魏。告诉那些豪商巨贾,只有,绣着这条‘金龙’的,才是,我大汉皇家织造局,出品的,真正的,贡品。其价值,当十倍于,普通蜀锦!”
“如此一来,我大汉,非但,能赚取,十倍之利。更能让天下人,以拥有,我大汉的‘金龙蜀锦’为荣。这赚的是钱。更是,人心,是国威!”
诸葛亮听完,抚着胡须,沉默了良久。最后,他只说了一句:“中都护之才,胜吾十倍。”
于是,“汉龙”这个品牌,横空出世。第一批,仅百匹的,“汉龙”蜀锦,运抵江东。建业的豪门,为之疯狂。一块小小的“汉龙”手帕,便被炒到了,百金的天价。东吴的贵妇,若没有一件“汉龙”披肩,出门,都觉得,抬不起头来。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辅佐汉室,重振三国请大家收藏:(m.x33yq.org)辅佐汉室,重振三国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