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太极殿。
捷报传来的那几日,整座锦官城都沉浸在一种近乎癫狂的喜悦之中。
潼关大捷,十数万曹军土崩瓦解!
汉军,时隔数十年,再一次,将大汉的龙旗插在了关中平原上!
茶楼酒肆,街头巷尾,到处都是兴高采烈的百姓,到处都是关于那位年轻中都护神乎其神的传说。
然而,这份喜悦,在宫廷深处,却被另一份悄然而至的军报,冲淡了几分。
魏、吴结盟了。
消息,是丞相诸葛亮,亲自呈给天子刘禅的。
太极带你,熏香袅袅。
年轻的天子刘禅,看着地图上,那从关中到荆州,再到江东的漫长战线,久久不语。
他不再是那个只知玩乐的少年了。连番的国战,父辈的凋零,还有身边这两个定海神针一般的臣子,让他迅速地成长了起来。
“相父,中都护,”他抬起头,看向面前的诸葛亮和刚刚从前线星夜兼程赶回的陆瑁,“魏吴结盟,不出朕之所料。孙权,是绝不会坐视我大汉,一家独大的。”
诸葛亮手持羽扇,微微颔首:“陛下圣明。孙权此举,既是自保,也是贪欲所致。曹叡以青州为饵,孙权必会吞下。如此一来,我大汉东、北两面,皆将面临强敌,再想如先前一般,寻机各个击破,难了。”
他的语气平静,却难掩一丝凝重。
一旁的陆瑁,风尘仆仆,眉宇间带着几分战场上磨砺出的煞气。他一反常态地没有立刻发表意见,只是安静地听着。
刘禅的目光,落在了陆瑁身上。
“中都护,你从关中赶回,必是有要事。但说无妨。”
陆瑁上前一步,对着刘禅和诸葛亮,深深一揖。
“陛下,丞相。臣以为,魏吴结盟,于我大汉而言,非是危局,反是……天赐良机!”
此言一出,连诸葛亮都微微侧目。
刘禅更是来了兴趣:“哦?何为良机?”
陆瑁抬起头,眼中闪烁着一种灼人的光芒。
“陛下,我大汉为何立国?为的,是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旧都在何处?在长安!”
“如今,关中已入我手!八百里秦川,沃野千里,民殷物丰,此乃龙兴之地!高祖凭此而得天下,光武凭此而中兴汉室!”
他的声音,铿锵有力,在安静的书房中回荡。
“臣以为,我大汉,不应再偏安于蜀中一隅!当顺天应人,行高祖、光武之事!”
他深吸一口气,说出了那句石破天惊的话。
“臣,恳请陛下,迁都长安!”
……
朝会大殿。
当“迁都长安”这四个字,从天子刘禅的口中,清晰地传到每一个大臣的耳中时。
整个朝堂,瞬间死寂。
随即,如同热油锅里泼进了一瓢冷水,彻底炸了!
“什么?!迁都?!”
“去长安?那不是在曹贼的眼皮子底下吗?”
“疯了!一定是疯了!”
以光禄大夫谯周为首的一众蜀中本土官员,脸色瞬间变得煞白。
谯周第一个出列,几乎是扑到了大殿中央,老泪纵横地叩首。
“陛下!万万不可啊!陛下三思!”
他一边磕头,一边声嘶力竭地哭喊:“成都乃天府之国,四面环山,易守难攻!先帝于此,方能休养生息,成就霸业!此乃我大汉的根基所在啊!”
“长安虽是旧都,却地处四战之地,无险可守!曹魏铁骑,朝发夕至!将陛下与朝廷置于如此险地,此乃取死之道啊!求陛下收回成命!”
他这一哭,立刻引来了一大片附和之声。
“是啊陛下!谯老大人所言极是!”
“关中初定,人心未附,此刻迁都,必生大乱!”
“国库空虚,连年征战,百姓疲敝,哪还有钱粮,支撑如此浩大之工程?!”
一时间,反对之声,甚嚣尘上。
这些官员,大多是益州本土的士族。他们的田产、庄园、人脉、根基,全都在这片土地上。迁都长安,对他们而言,不啻于釜底抽薪。
刘禅坐在龙椅上,看着下面哭天抢地的群臣,脸色有些发白。
他下意识地看向了诸呈相。
诸葛亮手握羽扇,闭目养神,仿佛眼前的一切,都与他无关。
他又看向了另一侧的陆瑁。
陆瑁站在那里,环抱着双臂,脸上甚至带着一丝玩味的笑意,饶有兴致地看着这群“忠心耿ed耿”的大臣们表演。
刘禅心里,忽然就有底了。
他清了清嗓子,沉声道:“众卿,稍安勿躁。”
待殿内的声音稍稍平息,他才缓缓开口:“迁都之议,非朕一人之意。乃是丞相与中都护,共同商议的结果。中都护,你且为众卿,解解惑吧。”
来了!
所有人的目光,瞬间聚焦在了陆瑁身上。
陆瑁慢悠悠地走了出来,先是对着龙椅上的刘禅行了一礼,然后才转过身,面对着那一张张或愤怒、或忧虑、或惊恐的脸。
“谯老大人,”他先是看向了谯周,脸上笑容不减,“您刚才说,成都是根基,长安是险地,对吧?”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辅佐汉室,重振三国请大家收藏:(m.x33yq.org)辅佐汉室,重振三国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