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今日立于此,非为一人之荣耀,乃为天下之正朔!告慰先祖在天之灵,朕必将扫清寰宇,重振汉室,使四海之内,重沐汉风!”
“佑我大汉,万世永昌!”
话音落下,他将祭文投入火盆,烈焰升腾,青烟袅袅,直上天际。
“佑我大汉,万世永昌!”
台下,无论是百官还是百姓,无论是将士还是文吏,所有人都被这股庄严而磅礴的气氛所感染,他们跪伏在地,发自内心地高呼起来。
那声音,汇成一股洪流,冲散了长安城上空笼罩多年的阴霾。
三日后,未央宫,前殿。
虽经战火,但宫殿的主体结构尚在。经过数万军民的日夜修缮,这座见证了西汉百年兴衰的宫殿,终于恢复了几分往日的威严。
这是大汉还都后的第一次朝会。
殿中百官,皆换上了崭新的朝服,神情肃穆。他们站在冰冷而光滑的金砖上,望着高踞御座之上的年轻天子,心中皆是感慨万千。
一切都仿佛回到了那个强盛的时代。
刘禅目光扫过群臣,最后落在阶下的诸葛亮身上。
诸葛亮会意,手持象牙笏板,出列,朗声道:“陛下,臣有本奏。”
“丞相请讲。”
“今我大汉还于旧都,百废待兴,万象更新。旧制多有不合时宜之处,为彰显汉室正统,重塑朝纲,臣与诸位同僚商议,请陛下下诏,恢复高祖之制,重设三公九卿,以安天下,以定邦国!”
此言一出,殿内顿时响起一片低低的议论声。
三公九卿!
这不仅仅是官职的变动,更是政治体制的巨大变革,意味着权力将进行一次彻底的重新洗牌。
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等待着天子的决断。
“准奏!”刘禅的声音不带一丝犹豫,“传朕旨意!”
一名黄门内侍展开早已拟好的圣旨,用他那特有的尖细嗓音,开始宣读那一道将决定未来数十年大汉国运的任命。
“奉天承运,皇帝敕曰:”
“朕以菲德,克承大统,今还旧都,思兴汉室。兹复三公九卿之制,以襄国事。”
“朕弟鲁王刘永,任大鸿胪,掌朝会宾客之事。”
“朕弟梁王刘理,任宗正,掌皇室宗亲之序。”
殿内一片平静,两位亲王担任虚职,理所应当。
“……任谯周为太常,掌祭祀礼乐;任向宠为光禄勋,掌宿卫侍从;任陈到为卫尉,掌宫门禁军;任宗预为太仆,掌舆马畜牧;任蒋琬为廷尉,掌刑狱审判;任费祎为少府,掌天下税赋与宫中用度……”
宣读到这里,皆是众望所归。蒋琬、费祎等人都是丞相府的核心干将,如今分掌九卿,意味着他们将正式从幕后走向台前,成为朝堂上举足轻重的大臣。
内侍的声音顿了顿,提了一口气,继续念道:
“任庞统为太尉,掌天下兵马调动!”
庞统闻言随即出列,躬身拜倒:“臣,领旨谢恩!”
“任侍中董允为御史大夫,掌监察百官,弹劾不法!”
一身文官袍服的董允面色平静地出列,行礼:“臣,领旨。”
这也是个毫无争议的任命。董允的刚正不阿,朝中无人不晓。
三公已定其二。
那么,最后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丞相之位,自然还是……
“……任诸葛亮为大汉丞相,录尚书事,总揽百官,辅佐朕躬!”
诸葛亮手持笏板,微微躬身:“臣,领旨。”
朝臣们都松了一口气。丞相还是那个丞相,天就塌不下来。
然而,就在所有人都以为这次朝会最重要的部分已经结束时,那内侍却深吸一口气,用比之前高了八度的声音,念出了最后一个,也是最令人瞠目结舌的任命。
“敕封——”
他拖长了声音,仿佛要将所有人的注意力都吸引过来。
“中都护陆瑁,为大司马、大将军!开府置官属,总摄全国军务,位在太尉之上!”
陆瑁从队列中走出,平静地走到大殿中央,对着御座上的刘禅,长身一揖。
“臣,陆瑁,领旨谢恩。”
那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入每一个人耳中。仿佛这足以让天下震动的任命,对他而言,不过是喝了一杯水那么寻常。
刘禅看着殿下那个挺拔的身影,心中涌起无限的豪情。他知道这个任命会引起多大的波澜,但他更知道,自己需要这样一柄锋利的刀,来为他,为大汉,斩开一条通往未来的路。他缓缓站起身,俯视着满朝文武,声音前所未有的威严。他的目光,最终落在陆瑁身上,充满了信任与期许。“大司马,朕与这大汉的江山,便托付于你了!”
喜欢辅佐汉室,重振三国请大家收藏:(m.x33yq.org)辅佐汉室,重振三国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