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兵?”曹爽猛地抬起头,眼中布满了血丝,如同受伤的野兽,“我亲率十五万大军而来,如今损兵折将,灰溜溜地回去?你让天下人如何看我?让朝中那些老家伙如何看我?让我如何向陛下交代?!”
他一脚踹翻了面前的案几,咆哮道:“我不退!我还有十万大军!他姜维和张苞,加起来也不过五万残兵!我就不信,我耗不死他们!”
帅帐之内,曹爽如同被囚禁的猛兽,焦躁不安地来回踱步。他俊朗的面容因愤怒和羞耻而扭曲,多日未经打理的胡须,让他显得憔悴而狼狈。他面前的案几上,摆着已经发硬的干粮和一壶冷水,这便是大将军与普通士卒无异的口粮——因为张苞的那一把火,烧掉了他们几乎所有的辎重。
“报——”
一名风尘仆仆的传令兵,带着一身与这片颓败营地格格不入的干爽与锐气,闯入帐中。他单膝跪地,高举着一卷用火漆密封的诏书。
“大将军!洛阳八百里加急!圣旨到!”
圣旨?
曹爽猛地停下脚步,眼中闪过一丝惊疑。在这个他最狼狈、最需要援助也最害怕问责的时刻,来自都城的圣旨,究竟是催命符,还是救命稻草?
他颤抖着手,接过诏书,撕开火漆。展开的瞬间,那熟悉的、象征着帝国最高权力的朱红印玺,刺痛了他的眼睛。
内容简短,却字字千钧。
诏书首先肯定了前线将士的“血战之功”,对曹爽的指挥失利,却只字未提。紧接着,话锋一转,言及国之大局,不可因一时之挫而动摇。故,特派征南将军、假节都督荆豫诸军事的王昶,为大将军副将,兼领监军之职,率领新编的三万羽林锐卒,即刻驰援潼关。
诏书的最后,下达了让曹爽心神俱震的命令:命曹爽所部,与王昶新军合流,重整旗鼓,不惜一切代价,拖住并消耗姜维军。同时,命襄阳守将钟会,在王昶抵达后,立刻发动总攻,其目标,不再是襄阳周边的城池,而是直指荆州腹心——江陵!
这是一道,双线总攻的命令!
“王昶……”曹爽喃喃地念着这个名字。
王昶,太原晋阳人,当朝名臣王柔之子。此人沉毅清廉,有谋略,善治军,在荆豫地区深耕多年,威望极高。
正思忖间,帐外传来一阵沉稳而有力的脚步声。帐帘被掀开,一名身着朴素甲胄,年约五旬,面容清癯,眼神却如鹰隼般锐利的老将,走了进来。他身后,跟着几名同样气息沉稳的将校。
“末将王昶,参见大将军!”
王昶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久经沙场磨砺出的厚重感。他只是平静地站在那里,就仿佛一座不可撼动的山岳,让整个大帐内那股焦躁、颓败的气氛,为之一清。
曹爽看着王昶,心中五味杂陈。他强挤出一丝笑容:“文舒将军远道而来,辛苦了。快快请坐。”
王昶没有坐,他的目光扫过帐内颓丧的众将,扫过曹爽那张憔悴的脸,最后,落在了那卷诏书之上。
“大将军,军情紧急,客套话便不多说了。”王昶的声音,平静而有力,“三万新军,已在营外扎寨。他们带来了足够的粮草,可解大军燃眉之急。文舒此来,只为一件事——执行诏令,击破强敌。”
他的话,像一剂强心针,注入了这片绝望的营地。
夏侯霸、诸葛诞等人,眼中重新燃起了一丝光亮。他们看向王昶,如同溺水之人,抓住了救命的稻草。
王昶走到沙盘前,那上面,潼关与魏营的态势,依旧是魏军被困的死局。
他看向曹爽,眼神中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大将军,从即日起,我军的任务,不再是攻下潼关。而是——钉死在这里!”
“我们要用这十三万大军,像一根巨大的铁钉,死死地钉在潼关之前!我们要不停地袭扰、挑战、佯攻,让姜维和张苞,不敢有丝毫的松懈,让他们所有的注意力,都被我们吸引!最后攻破潼关,直指蜀汉都城长安。”
“同时我们要用我们的血肉,为钟会将军,创造出南下江陵的,绝佳战机!”
王昶的声音,在帐内回荡。他的战略意图,清晰而冷酷。
曹爽听着这番话,只觉得一股寒意,从脊背升起。他看着眼前这位沉稳如山的老将,第一次,对自己引以为傲的“大将军”之位,产生了动摇。
他明白,从王昶抵达的这一刻起,潼关战场的主导权,已经不再属于他了。
江夏,长江水域,“镇海”号楼船。
秋日的江风,已经带上了刺骨的凉意。陆抗凭栏而立,遥望着远处蜀军那日渐萎缩的船阵,神色平静,波澜不惊。
他就像一个最有耐心的猎人,用“温水煮青蛙”的战术,日复一日地,消磨着关兴的兵力、物资,以及最重要的——士气。
关兴的荆州水师,已经被他逼退了近百里。如今,只能龟缩在几处狭窄的水道和港湾之中,依靠岸上的壁垒,勉强支撑。长江的制水权,已尽归东吴之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辅佐汉室,重振三国请大家收藏:(m.x33yq.org)辅佐汉室,重振三国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