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上午的苏晚工作室,百叶窗滤过的晨光在会议桌上投下细碎阴影,却没驱散空气中的紧张。林晓雅抱着一摞翻译好的技术文档,手指不停摩挲纸边:“苏工,德国团队发的‘被动式建筑标准细则’我都译完了,他们对新风热回收效率的要求真的很严,90%的标准比国内高10个百分点,而且还要求全生命周期的能耗监测,咱们之前没做过这么细致的跟踪方案。”
老周推了推老花镜,把成本核算表推到苏晚面前:“按90%热回收算,新风系统的设备成本得增加230万,加上后期的监测设备,总成本会超原预算18%,发改委那边肯定通不过。我算了下,要是按咱们之前想的85%,成本能控制在超5%以内,还能通过智能调节补全节能缺口,就是不知道德国团队会不会同意。”
苏晚指尖按在“热回收效率对比表”上,目光落在国内不同气候区的能耗数据上——德国以温带海洋性气候为主,全年温差小,而项目所在的华东地区冬冷夏热,90%的热回收效率在夏季高温时反而会增加制冷负荷,实际节能效果不如预期。她刚想标注这个关键差异,工作室的门就被推开,顾沉舟拎着一个文件袋走进来,身上还带着外面的凉意。
“刚从市建筑科学研究院过来,给你带了两份东西。”顾沉舟把文件袋放在桌上,拿出一份《中德建筑能耗标准对比报告》和一张国内气候区划分图,“这份报告里有华东地区与德国慕尼黑的气候参数对比,夏季极端高温时,90%热回收会导致新风温度升高2.3℃,反而增加空调能耗;这张图是咱们项目所在地的逐时温度数据,能直观说明为什么85%更适配。”
他指着报告里的折线图:“你看,慕尼黑全年高于28℃的天数不超过15天,而咱们这里年均35天以上,高温工况下的热回收效率不是越高越好,得适配气候特点——这是我让研究院的专家连夜做的分析,数据权威,米勒总监应该会认可。”
苏晚快速翻看报告,里面的逐时能耗模拟数据清晰详实,甚至标注了不同热回收效率下的空调负荷变化:85%效率时,夏季空调能耗比90%低8.7%,冬季节能效果仅差2.1%,综合收益反而更优。她抬头看向顾沉舟,眼底满是惊喜:“你怎么知道我需要这个?”
“昨天听你跟老周算成本时提到气候差异,就觉得得找权威数据支撑。”顾沉舟递过一杯热豆浆,“阿姨早上做的,放了点燕麦,你一会儿开会要说话,先垫垫肚子。对了,我还查了米勒总监之前的合作案例,他虽然‘标准至上’,但很看重数据逻辑,只要咱们能证明方案的科学性,他不会固执己见。”
苏晚接过豆浆,温热的触感从指尖传到心里。她想起最初应对华建刁难时,顾沉舟也是这样提前准备好数据支撑;如今面对国际团队的高标准,他依旧用“专业辅助”的方式给予支持,从不多言干涉,却总能精准踩在她需要的节点上——这份默契,早已从项目合作的“参数共鸣”,变成了彼此信赖的“心意相通”。
下午一点半,线上会议的设备调试完毕。苏晚坐在主位,顾沉舟坐在她身边,笔记本上早已写满标注;林晓雅负责实时翻译,老周则准备随时补充成本数据。两点整,视频画面亮起,德国团队的五人小组出现在屏幕里,为首的米勒总监穿着深色西装,眼神锐利,开口便是带着口音的英语:“苏小姐,顾总,很高兴见到你们。在讨论方案前,我想先确认——贵方是否认可‘被动式建筑的国际通用标准’?如果不能达到90%的新风热回收效率,我们很难推进后续合作。”
苏晚深吸一口气,点开提前准备好的PPT:“米勒总监,我们尊重国际标准,但更注重方案与项目实际的适配性。这是华东地区与慕尼黑的气候参数对比,您可以看到,我们项目所在地的夏季极端高温天数是慕尼黑的2.3倍,90%的热回收效率会导致新风在夏季无法有效降温,反而增加空调能耗。”
她切换到能耗模拟图:“这是我们用EnergyPlus软件做的全年能耗模拟,85%热回收效率下,项目的综合能耗比90%低5.2%,成本回收期缩短3年;同时我们增加了‘动态调节模块’,冬季自动提升热回收效率至88%,夏季降至82%,既能满足不同季节的需求,又能控制成本。”
米勒皱着眉,手指在桌面上轻轻敲击:“但动态调节会增加控制系统的复杂度,你们有成熟的技术案例吗?我之前和中国团队合作时,很多所谓的‘智能调节’最后都成了摆设,无法稳定运行。”
顾沉舟适时开口,语气沉稳:“米勒总监,我们顾氏在去年完成的智慧园区项目中,就应用了类似的动态调节系统,目前运行了11个月,系统稳定性达99.2%,能耗数据与模拟值的误差不超过3%。这是项目的月度能耗报告和第三方检测数据,您可以参考。”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星脉之心破渊者请大家收藏:(m.x33yq.org)星脉之心破渊者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