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音速专机撕裂长空,以近乎极限的速度向着东南沿海方向疾驰。机舱内,气氛凝重得如同铅块。林菲和她的快速反应小组——包括顶尖的核工程师李维、地质学家李敏、能量场分析专家赵博士以及一支十二人编制的BMARC特种战术小队——正争分夺秒地进行着最后的准备。
巨大的全息屏幕上,反复播放着从徐天宇身上投射出的那些破碎预兆画面。冷却塔的硅化崩解、控制室的混乱失效、那道致命的幽蓝光束……每一个细节都被放大、分析、解读。
“看这里,”核工程师李维指着冷却塔龟裂处透出的灰白色光芒,“这绝对不是正常的结构应力失效。这种‘石化’现象,与我们在青云山遭遇的、以及徐天宇先生身上的情况高度一致。LSC能量正在从内部改变材料的物理性质。”
“关键是传播途径。”地质学家李敏调出了海州湾区域的地下水文地质图,“核电站的冷却水主要抽取海水,但也与沿岸的地下含水层有潜在的水力联系。如果LSC能量像在青云山那样,优先通过水脉传播,那么它很可能已经污染了部分冷却回路。”
能量场分析专家赵博士则紧盯着那短暂的反应堆核心区画面:“那道蓝光……能量特征峰值与黑石样本被激发时的读数有重叠。这意味着,核反应堆本身的高能环境,可能正在成为LSC能量的‘放大器’甚至是‘催化剂’。一旦硅化现象侵蚀了安全壳的关键部位,导致冷却失效或控制棒卡涩,链式反应失控叠加LSC能量的爆发……后果不堪设想。”
林菲沉默地听着,目光却落在最后那个不断跳动的红色倒计时上。71:32:11……时间正在无情地流逝。常规联系被对方以“一切正常”搪塞回来,这本身就极不正常。要么是核电站管理层被某种未知力量蒙蔽了感知,要么……就是内部有人刻意隐瞒。无论是哪种情况,都意味着他们即将面对的,绝不仅仅是一场单纯的技术事故。
“我们携带的装备能检测到那种深层硅化吗?”林菲问道。
“很难。”赵博士摇头,“除非硅化已经达到相当程度,否则其能量辐射非常微弱,极易被反应堆本底辐射和复杂的电磁环境掩盖。徐天宇先生能够感知并投射出来,或许与他特殊的通灵体质以及眉心的那个能量结晶有关,那几乎是一个超灵敏的LSC特异传感器。我们现有的便携设备,需要非常接近源头才有可能发现端倪。”
“也就是说,我们必须进入核电站核心区域,甚至可能靠近反应堆安全壳,才能进行有效确认和定位?”林菲的心沉了下去。这无疑大大增加了行动的难度和风险。核电站是最高级别的安保重地,即便有总部正在协调的最高授权,想要深入腹地也绝非易事,更何况还可能存在内部的阻力和未知的敌人。
“是的。而且速度必须快。按照预见画面的崩塌速度,留给我们的时间可能比72小时更短。”李维面色严峻。
就在这时,林菲的加密通讯器响起,是BMARC总部传来的最新信息。技术部门对徐天宇眉心结晶的初步分析结果出来了:那是一种极其稳定且结构奇特的硅基-能量混合结晶,确实起到了放大和聚焦徐天宇微弱脑波的作用,使其能够突破物理限制,将感知到的危险信息投射出来。云清子道长兵解前留下的那点星光,蕴含了一种奇特的生命能量印记,与徐天宇自身的通灵本质结合,竟在LSC全面硅化的绝境中,形成了这样一个不可思议的“通讯信标”。
同时,总部也传来了一个令人稍感安慰的消息:经过持续的能量输注和稳定措施,徐天宇的状态(如果那还能称为状态的话)没有进一步恶化,那微弱的生物电活动依旧存在,仿佛在坚硬的岩石之下,仍有一星思维的火种在顽强地燃烧,持续发送着警告。
林菲闭上眼睛,深吸一口气。徐天宇在用他最后的存在为他们争取时间。她绝不能辜负。
“通知机长,准备降落。联系我们在海州核电站内部的联络人,我们需要最真实的一手情况。”她下达指令,声音恢复了冷静和决断。
专机开始降低高度,透过舷窗,已经可以清晰地看到蜿蜒的海岸线和那片庞大的、规整的工业建筑群——海州湾核电站。它静静地矗立在碧海蓝天之间,白色的建筑群在阳光下反射着光泽,看起来平静、有序,甚至带着一种现代工业的力量美感。然而,在林菲眼中,它却像一座即将喷发的火山,平静的表象之下,是足以毁灭一切的恐怖能量。
……
几乎就在林菲的专机朝着海州湾疾驰的同时,远在数千公里之外的香港,另一场关乎全局的暗战,正以一种截然不同的方式悄然展开。
香港,中环,某栋可以俯瞰维多利亚港的摩天大楼顶层。一间极尽奢华、融合了现代科技与中式古典元素的办公室内,一位身着定制唐装、头发梳得一丝不苟的老者,正静静地听着下属的汇报。他便是闻名港澳乃至国际的顶尖风水堪舆大师——陈玄通师傅。他年约七旬,目光锐利如鹰,手中缓缓盘玩着一对光泽温润的紫檀木球。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石命请大家收藏:(m.x33yq.org)石命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