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令通过车际数据链瞬间传达到各连连长及单车。
M1A1主战坦克和M2步兵战车引擎轰鸣,在共享的数字地图引导下,如同精确的手术刀,从不同方向扑向混乱的伊军残部。
自行榴炮连根据营长直接下达的坐标参数,迅速计算诸元,对预设的逃逸走廊进行猛烈炮击。
从F-16收到攻击指令到完成第一波打击(摧毁6-8个装甲目标),耗时 ≈ 5分钟。
从营长下令地面出击到形成合围并开始清剿,耗时 < 3分钟。整个歼灭过程(从发现到主要战斗结束)总计 < 15分钟。
统一、实时、共享的战场态势图通过数据链“实时”共享给战区指挥机构、空中力量和地面部队。这是所有决策和行动的共同基础,消除了“信息孤岛”。
扁平化、网络化的指挥结构:基于共享态势和高效通信,决策权可以适当下放。
师TOC可直接指挥营和战机编队;营长基于实时态势,可直接召唤并协调空中支援,指挥连级单位进行战术机动和火力分配。
“传感器” (JSTARS) 的信息几乎直接引导了“射手” (F-16) 的行动。
F-16的先进航电、精确制导弹药、M1A2坦克的猎-歼系统、车际信息系统,都依赖于信息网络的支撑,才能发挥最大效能。
极致的OODA循环压缩:
观察(JSTARS探测)、调整(生成态势图分发)、决策(TOC判断、分配任务)、行动(F-16攻击、地面部队突击)四个环节紧密咬合,信息流转以秒和分钟计,远快于伊军(其OODA循环可能以小时计)。
实现了“发现即摧毁”,伊军则陷入“被发现即被消灭”的绝境。
叶修写完这个案例,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他将这份附件与自己的观察报告小心地封装在一起。
窗外的晨曦微露,演习的炮声仍在继续。
但此刻,他脑海中回响的却是沙漠中喷气引擎的尖啸、数据链中无声流淌的比特洪流、以及那短短十几分钟内决定一支装甲部队命运的、冷酷而高效的“杀戮链条”。
这份对比是如此鲜明而残酷。
喜欢大运送我重开军旅请大家收藏:(m.x33yq.org)大运送我重开军旅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