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2团进入高度警戒状态,从团部到连队的指挥链条如同精密齿轮般咬合运转,展现出军队严格的等级制度和执行效率。
战备命令是从军区逐级下达,每个单位都明确自身职责,形成无懈可击的战备体系。
“技术整合突破”经过工程师们日夜奋战,96-1.1版坦克完成定型,电子设备从外挂式"科学怪人"形态成功整合到炮塔内部,标志着信息化改造从实验阶段进入实用阶段。
林小满的健康监测系统被正式纳入主控系统,成为标准配置。
王铁柱等老兵开始主动学习操作信息化设备,而林小满等技术兵则被安排到坦克连队体验实战环境,双方在互相理解中逐渐找到传统军事素养与现代技术的平衡点。。
"全团进入一级战备状态!"
王庆瑞团长的声音通过702团的广播系统传遍每个角落。
叶修站在作训股作战室内,看着墙上的电子战备状态指示灯从绿色跳为刺眼的红色。这一刻起,整个702团如同一台精密的战争机器,每个齿轮都开始以最高效率运转。
"战备命令来自军区司令部。"参谋长指着刚刚收到的电报说,"要求我团在72小时内完成所有作战准备。"
叶修快速翻阅随电报下发的附件。
按照我军标准,战备等级分为四级:四级战备是常态;三级意味着可能有情况,需要加强值班和侦察;二级则是预见到直接威胁,部队要收拢并开始物资准备;而一级战备——意味着箭在弦上,战争随时可能爆发。
"演习需要这么高的战备等级?"作训参谋小李小声嘀咕。
叶修没有回答。他注意到电报末尾的签发单位是军区作战部,而非常规的训练部。这微妙的差别让他后颈的汗毛都竖了起来。
"叶参谋,装备改造进度如何?"王团长突然问道。
"96式1.1版今天凌晨刚刚定型。"叶修调出平板上的最新报告,"六辆原型车已完成全部测试,厂家工程师正在对剩余坦克进行改装。"
王团长点点头:"带我去看看。"
车场的景象与一周前截然不同。那些曾经"长满瘤子"的坦克现在外表干净利落,所有电子设备都被巧妙地整合进了炮塔内部。
只有细心观察才能发现新增的复合装甲缝隙中隐约露出的光纤接口,以及炮塔顶部经过伪装的多频段天线。
"总算像个坦克样了。"王团长拍了拍一辆坦克的侧装甲,发出沉闷的回响。
林小满从炮塔舱口探出头来,脸上沾着机油,眼镜片上反射着晨光:"报告团长,健康监测系统已整合进主控系统,正在进行最后调试!"
叶修爬上坦克,俯身看向舱内。原本拥挤的炮塔内部经过重新设计,三个多功能显示屏取代了老式仪表盘,布局更加符合人机工程学。最引人注目的是车长位置新增的一块小型触摸屏——那是林小满系统的专用界面。
"抗干扰测试结果?"叶修问道。
林小满推了推眼镜:"在模拟电子战环境下,主控系统平均失效时间37分钟,而健康监测系统能持续工作2小时以上。"她指向触摸屏上的一组参数,"我改进了信号处理算法,现在能区分真实机械故障和电子干扰造成的假信号。"
"好样的。"王团长难得地夸了一句,"这玩意能提前多久预警故障?"
"视故障类型而定,发动机问题通常能提前4到6小时,传动系统2到3小时。"林小满的语速很快,"最重要的是,它不依赖主控系统,即使全车电子设备瘫痪,只要还有电就能工作。"
王团长挑了挑眉毛:"有点像我们老坦克兵的感觉,是吧?"
"报告团长,系统的设计灵感正是来自王铁柱班长的建议。"林小满认真地说,"他告诉我坦克在不同故障状态下的'感觉',我把它量化成了振动频谱参数。"
叶修注意到老团长眼中闪过一丝赞许。这位从战场血火中走出来的老兵,正一点点接受这些年轻技术兵带来的变革。
"团长!叶参谋!"王铁柱的声音从车场另一端传来。他小跑过来,手里拿着一个奇怪的装置——看起来像是老式电台和新型数据终端的杂交产物。
"我和林技术员一起捣鼓的备用通讯器。"老坦克兵得意地展示着他的作品,"用1970年代的老技术打底,加上点新玩意儿。电子战再厉害,也干扰不了这老古董的频率!"
叶修接过装置,发现它确实巧妙——核心是经过翻新的模拟电路,但关键部位添加了数字加密模块。这种"土洋结合"的设计,恰恰是现有电子战系统最难对付的目标。
"批准量产20套。"王团长当场拍板,"每个连配两套。"
王铁柱咧嘴笑了,露出被烟熏黄的牙齿:"早准备好了,零件都凑齐了,就等您这句话。"
叶修突然意识到,这支军队最强大的力量不在于最新技术,而在于这种适应能力和创新精神——无论是高科技还是土办法,只要能打胜仗,就会被迅速吸收采纳。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大运送我重开军旅请大家收藏:(m.x33yq.org)大运送我重开军旅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