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端着茶杯的手微微颤抖,滚烫的茶水溅在指尖,他却浑然不觉。邻桌两个挑担子的小贩低声议论:“日本人都打到家门口了,还在自己人打自己人,这日子啥时候是头?”“东北军要是能打回东北,也比在这里耗着强,听说他们好多弟兄都想家想得哭。”
这些话像重锤,一下下砸在张学良的心上。他忽然明白,民心所向,才是真正的出路。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不过是自欺欺人的谎言,继续“剿共”,只会让亲者痛、仇者快,让日本人坐收渔翁之利。
回到司令部时,已是深夜。王德林悄悄走进书房,递上一个密封的信封:“副总司令,这是一个卖报的小孩送来的,说是给您的密信,没留姓名。”
张学良心中一动,拆开信封。里面是一份完整的《八一宣言》文稿,字迹清秀,末尾附着一行小字:“愿与东北军共商抗日大计,若有诚意,可于正月初三午夜,在长江边芦苇荡相见。”落款处,只画了一颗红色的五角星。
他握着文稿,指尖微微颤抖。这正是他一直在等待的机会,可他也清楚,一旦迈出这一步,便是与蒋介石彻底决裂,东北军将面临灭顶之灾。他走到地图前,目光落在西北的方向——那里,西北剿匪总司令部即将正式成立,蒋介石已暗示让他兼任副总司令。若能将东北军主力调往西北,便能接近红军,谋求联共抗日的可能。
“德林,你跟我多年,信得过我吗?”张学良突然开口。
王德林挺直胸膛:“副总司令,我王德林这条命都是东北军的,您指哪,我打哪!”
“好。”张学良深吸一口气,“你立刻草拟一份电报,发给南京。就说鄂豫皖地形复杂,红军流窜不定,分散‘清剿’难以奏效,请求将东北军主力调往西北,集中兵力形成合围,彻底肃清西北红军。”
王德林愣了一下,随即明白了他的用意,连忙应声退下。张学良看着地图上西北的区域,嘴角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笑容。他知道,这一步棋走得凶险,但为了抗日救国,为了收复故土,他必须冒险一试。
深夜的书房里,灯火通明。张学良将《鄂豫皖三省清剿方案》铺在桌上,拿起火柴,轻轻点燃。火光跳跃着,映照着他坚毅的脸庞,也映照着桌案上那张写着“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纸条。方案渐渐化为灰烬,随风飘散,仿佛带走了他所有的犹豫与彷徨。他从贴身口袋里掏出那枚黄铜军徽,摩挲着“还我河山”四个字,心中默念:“父亲,乡亲们,我张学良一定会找到抗日的出路。”
正月初三,武昌城笼罩在一片寒雾中。午夜时分,张学良带着王德林和两名心腹侍卫,悄悄来到长江边的芦苇荡。江风凛冽,芦苇秆发出沙沙的声响,仿佛在诉说着今夜的隐秘。黑暗中,一个身影缓缓走出,身着灰色长衫,目光明亮:“张副总司令,久仰大名。我是中共地下党员李默涵,奉命来与您洽谈联合抗日事宜。”
“李同志,”张学良伸出手,感受着对方掌心的温度,心中涌起一股暖流,“我张学良此生最大的心愿,就是收复东北故土,赶走日本侵略者。只要能抗日,我愿意与中共摒弃前嫌,携手合作。”
“张将军深明大义,民族幸甚!”李默涵激动地说,“中共愿意与东北军签订互不侵犯协定,停止内战,共同组建抗日联军。我们还可以帮助东北军联系各界爱国人士,募集抗日物资,为收复东北做准备。”
就在这时,远处传来几声枪响,伴随着军警的吆喝声。“不好,有特务巡查!”王德林警惕地拔出枪。李默涵沉着道:“张将军,别慌,跟我来。”他拉着张学良躲进一处芦苇丛深处,两人假装争执不休,王德林和侍卫则装作劝架的路人。
特务们打着手电筒匆匆走过,手电光扫过芦苇丛,却没发现异常。待特务走远,李默涵才松了口气:“蒋介石对您早有猜忌,今后行事,务必小心。”
张学良点了点头,从口袋里掏出一枚军徽,递给李默涵:“这枚军徽是我父亲所赠,背面刻着‘还我河山’。今日我将它赠予你,作为我们联合抗日的信物。若有一日,东北军与红军联手出征,我希望它能见证我们收复故土的那一刻。”
李默涵接过军徽,郑重地揣进怀里:“张将军放心,我一定会妥善保管。中共随时等候您的消息,只要您一声令下,我们愿与东北军并肩作战。”
江风吹过芦苇荡,将两人的誓言送向远方。张学良望着滔滔江水,心中豁然开朗。他知道,从这一刻起,他的人生轨迹,乃至整个中国的命运,都将彻底改变。
回到司令部时,天已破晓。张学良刚走进书房,参谋官便匆匆进来,递上一份电报:“副总司令,南京回电,批准将东北军主力调往西北,由您兼任西北剿匪副总司令,全面负责西北‘剿共’事宜。蒋介石还特别批示,让您尽快率部启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旱魃:陇塬骸骨三百万请大家收藏:(m.x33yq.org)旱魃:陇塬骸骨三百万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