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官肃然点头:"大人放心,我们一定让那些挑战帝国权威的人知道厉害。"
随着国王车队的离去,码头上再次响起欢呼声。五十条战舰缓缓驶离码头,在泰晤士河上排成整齐的队列,向着遥远的印度洋、东南亚和澳洲进发。旗舰的桅杆上,一面面崭新的米字旗在晨风中高高飘扬。
这一切都和以往的每一次出征,并无不同,只是三级战列舰的顶部挂着一面高高飘扬的旗帜,旗帜上用金色的丝线绣着一句话:““英国期望每人皆恪尽职守”(England expects that every man will do his duty)”
这是1805年特拉法尔加海战前夕,英国海军名将霍雷肖·纳尔逊(Horatio Nelson)在旗舰“胜利号”上向舰队发出的着名信号。当时英国舰队正准备与法国和西班牙联合舰队展开一场决定性的海战,此信号极大地鼓舞了英军士气。
此战过后,纳尔逊带着战舰群发起决死冲击直接冲入法国和西班牙的战列舰集群,用最血腥的重炮对轰,在正面打垮了敌人舰队,一战让法兰西失去二十年海权。
而他被火枪命中,临死之前,纳尔逊说道:““感谢上帝,我完成了我的使命。”(Thank God, I have done my duty.)”
特拉法尔加海战,发生于1805年10月21日,在西班牙西南海域的特拉法尔加角。
这是一场改变世界历史的海上战役。
英国皇家海军在霍雷肖·纳尔逊将军的指挥下,以27艘战列舰对抗法西联合舰队的33艘战舰,最终以无一舰损失的代价,击溃对手,俘获或摧毁18艘敌舰,彻底扭转了全球战略平衡。
这场战役确立了英国的海上霸权,更深远地影响了19世纪乃至20世纪的世界秩序。
特拉法尔加海战之前,法国皇帝拿破仑·波拿巴正计划跨海入侵英国,而法西联合舰队则是这一战略的关键——他们必须控制英吉利海峡,掩护拿破仑的陆军登陆。然而,纳尔逊的胜利彻底粉碎了这一计划。战后,法国和西班牙海军几乎丧失了挑战英国的能力,英国皇家海军从此牢牢掌控全球海洋,确保了“海上霸权即世界霸权”的战略优势和战略理念。
英国得以继续推行其“大陆均势政策”,通过资助欧洲反法同盟,围堵拿破仑,而不必担心本土被入侵。更重要的是,英国的制海权使其能够自由掌控全球贸易航线,保护其日益扩张的殖民帝国,为19世纪成为“日不落帝国”奠定了不可动摇的基础。
在特拉法尔加海战之前,拿破仑是欧洲大陆的绝对主宰,他的军队横扫德意志、意大利和西班牙,几乎无人能挡。然而,他始终无法跨越英吉利海峡击败英国——这个最大的经济和海上对手。海战的失败意味着拿破仑永远失去了从海上打击英国的可能,被迫将战略重心完全转向欧洲大陆。
此后,拿破仑只能依靠“大陆封锁政策”(禁止欧洲国家与英国贸易)来削弱英国经济,但这一政策反而刺激了英国的海上贸易扩张,并促使俄国、葡萄牙等国暗中与英国往来。最终,拿破仑在1812年远征俄罗斯失败后迅速衰落,并在1815年的滑铁卢战役中被彻底击败。可以说,特拉法尔加海战是拿破仑帝国崩溃的关键转折点。
特拉法尔加海战的胜利使英国成为全球海洋的唯一主宰者,这一优势持续了整整一个世纪。英国海军不仅保护了其本土安全,还确保了其殖民地的稳定,从印度到加拿大,从南非到澳大利亚,英国的势力范围得以不受挑战地扩张。
更重要的是,这场战役确立了“制海权决定全球战略”的现代海权理论。
纳尔逊在战斗中阵亡,但他的战术创新(如集中突破、两路纵队突击敌阵中央)和临终遗言(“感谢上帝,我完成了我的使命”)成为英国海军精神的象征。英国在伦敦特拉法加广场树立纳尔逊纪念柱,作为帝国荣耀和海军荣耀的象征。
更重要的是,特拉法尔加海战让世界认识到:谁控制海洋,谁就控制贸易;谁控制贸易,谁就控制财富;谁控制财富,谁就控制世界。 这一逻辑在19世纪被英国完美实践,并在20世纪继续影响美国的海洋强国战略。
这场战役不仅是军事史上的经典战役,更是全球战略格局的转折点。
它让英国成为无可争议的海洋霸主,并确保了拿破仑的失败,世界在那一刻开始走向“不列颠治世”。
现在的英国海军,其士气之高,军事人才之盛,都处于历史的最高峰,按照当时英国首相的话语:“请问,敌人在哪里?”
按照计划,从伦敦出发的英国风帆战舰集群,需要7个月左右的时间才能抵达印度孟买。如果一切顺利,最快可以在6个月内到达;但如果遭遇逆风、补给问题或恶劣海况,也可能拖延到9个月甚至更久。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1800年之龙腾四海请大家收藏:(m.x33yq.org)1800年之龙腾四海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