栀兰坐在客厅的沙发上,手里攥着块暖手宝,笑眯眯地看着东北老家的天气预报。东北早已冰天雪地,到处被白雪覆盖。每年到这个时候,栀兰只能呆在家里画画,两三个月出不了门,在屋里憋得直难受。
可现在的北海,山茶花,三角梅,柳桃,美人蕉,暮菊,开得像春天一样热闹,一大片一大片到处都是。
儿子家的客厅宽敞得像个会议室,旁边的大厨房像个单位的大食堂一样,宽敞明亮,厨具齐全,应有尽有,光是双开门的大冰箱就有两个。
亲戚朋友寄来的年货,堆满了储物间,腊肉、香肠、干豆角、霉豆腐,还有母亲亲手腌的泡菜坛子,满满当当塞了三排架子。连阳台上都挂满了风干的腊味,油亮亮地随风轻晃。
车库里的粮食堆得像座小山,大米、面粉、杂粮分门别类装在密封桶里,码得整整齐齐,挤得三台车都停在院子里。
“俺儿子这个家呀,就是来二十个人也能养得起。” 栀兰心里又想起这话,是刚住进来时,二儿子拍着胸脯跟她说的。他还笑着说:“妈,您就安心住着,啥都不用愁。”
如今真过上了这样的日子,栀兰心里踏实又暖和。一晃,她来二儿子家快两个月了。
刚到的时候,儿媳特意把朝南的卧室收拾出来,天冷以后,孙子特意去买了地热垫,床上铺了厚厚的羊毛毯,床头摆着她常用的老花镜和保温杯,连衣柜里都留好了挂厚衣服的地方。
二儿子待她也周到,每天下班回来总不忘问一句 “妈,今天出去遛弯没?”,遇上周末,还会开车带她去海边转,说让她多吹吹海风,对身体好。
日子过得舒坦,可栀兰心里总惦记着儿媳太累了。每天早上,天还没亮透,二儿媳就起来做早饭,熬小米粥、蒸鸡蛋羹,都是她爱吃的软和东西。白天还要收拾屋子、洗衣服。
有时候她想搭把手,刚拿起扫帚,二儿媳就赶紧过来抢:“妈,您坐着歇着,这点活儿我来就行,您别累着。”
栀兰知道,家里多了她这么个老人,添的活儿可是不少。要记着她的药什么时候吃,要想着她的口味清淡,连洗澡都得提前把浴室的暖风打开,怕她着凉。
可谁能不老呢?栀兰对着镜子叹气,鬓角的白头发又多了些,眼角的皱纹也深了,手脚也不如从前利索,有时候想自己倒杯水,都得慢慢挪着走。
大闺女和女婿是第一批过来看栀兰的,一进门,大闺女放下行李,就扎进了厨房忙活起来。从那天起,他们两个人就做饭、打扫卫生和照顾栀兰的活儿全揽了过去。
大女婿平安负责采购和打扫卫生。闺女负责做饭,尽量替艳丽减轻负担。两个人每天都是最先起床,等一家人都吃完饭,她收拾完厨房,就陪着栀兰在小区里溜湾说话,带她出去逛街,参加社区活动。
其实栀兰知道,大闺女是怕她给二儿子添麻烦。三个女儿里,大闺女最心细,也最疼弟弟。刚决定来二儿子家的时候,大闺女就跟她说:“妈,您去弟弟家住着,别有啥事儿您跟我说,可给弟弟弟媳添乱哈。”
这些日子,大闺女起早贪黑地忙,从来没叫过一声累。有一次,栀兰半夜发烧,大闺女急得不行,又是找退烧药,又是用温水给她擦身子,折腾了大半夜,直到她体温降下来,才靠在床边眯了一会儿。
不光是大闺女,另外两个女儿也惦记着她。二闺女在外地,每隔两天就会打个电话过来,问她吃得好不好、睡得香不香,还说过一段时间出差的时候顺路来看她。
小闺女更贴心,知道她喜欢吃老家的点心,特意托人寄了一大箱过来,里面全是她爱吃的桃酥、芝麻糕。每次打电话,女儿们都会说:“妈,您别担心我们,照顾好自己就行,要是在弟弟家住得不舒坦,就跟我们说,我们接您回家。”
栀兰听着,心里又暖又酸,她知道,女儿们是怕她受委屈,宁愿自己多吃点苦,也不让她麻烦儿子。自从闺女两个人到了北海,栀兰心里踏实了很多,尤其是跟着闺女一起出去玩,她感觉心里甜滋滋的,嘴上总带着笑。
眼瞅着要过年了,二儿子提议,让几个儿女都来北海过年,一家人热热闹闹的。栀兰听了,心里特别高兴,可又有点担心 —— 孩子们都忙,能抽出时间来吗?
果然,二闺女和小闺女都打来电话说,年底工作忙,走不开,只能等年后再来看她。只有还有老儿子一家三口能过来。
一听说老儿子他们能过来,栀兰眼里的光一下子亮了起来,高兴得好几天睡不着,翻来覆去地盘算着要给孩子们做些什么吃的。
腊月二十那天下午,老儿子一家来终于到了北海。刚进门,老儿子家的小孙子就扑到栀兰怀里,甜甜地喊了一声 “奶奶”。
栀兰看成着小孙子,心里乐开了花,半年没见,小卓卓快撵上他妈妈高了。老儿子坐在栀兰身边,跟她聊起家里的事,老儿媳则跟着大闺女和二儿媳去厨房忙活,不一会儿,一大桌丰盛的晚宴就做好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栀兰和她的儿女们请大家收藏:(m.x33yq.org)栀兰和她的儿女们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