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盘文化如同给“智伞”这台复杂的机器加装了精密的反馈系统,让每一次运作的得失都能被清晰记录、分析和转化。然而,陈默和核心管理层很快发现,仅仅从过去的经验中学习,还不足以支撑公司走向规模化增长。一个更根本的瓶颈逐渐浮出水面:他们始终未能摆脱“项目制”的沉重枷锁。
“智慧农业解决方案部”依然是公司里最忙碌也最“昂贵”的部门。赵博的团队几乎成了“救火队”和“定制工厂”,每一个新的产区合作,无论大小,都需要投入大量的技术、产品和运营人员进行深度定制开发。从云山翠冠茶到清源农场,再到后来的特色谷物,虽然领域相近,但数据接口千差万别,种植标准各异,合作方的数字化水平参差不齐,导致每个项目都近乎从头开始,投入产出比极低。
“我们就像一群手艺精湛的裁缝,每次都在为客户量身定制华服,但永远无法开成一家成衣店。”赵博在一次复盘会上,疲惫中带着无奈,“我们的‘价值信任’理念很好,技术也有独到之处,但这样一个个项目做下去,就算累死,也无法实现真正的规模效应。我们的边际成本几乎不下降!”
这个问题,在“小微金融风控模块”的推广中也同样存在。虽然林薇的团队努力将其包装成“标准化产品”,但在面对不同区域、不同行业的银行客户时,依然需要大量的本地化适配和调试,交付周期和成本远高于预期。
陈默敏锐地意识到,“智伞”正处在从“项目驱动”向“产品驱动”转型的十字路口。如果不能完成这“惊险的一跃”,将项目中积累的能力沉淀为标准化的、可复制的“产品”,那么公司将被永远困在“手工作坊”的模式里,无法突破增长的天花板,更无法实现其构建“价值信任基础设施”的宏大愿景。
“我们必须找到那个‘标准之锚’。”陈默在战略会上斩钉截铁地说,“把我们在无数项目中验证过的、共通的、核心的价值和能力,抽象出来,固化下来,变成一套可以像乐高积木一样被灵活组合、快速交付的标准化产品体系。这是我们从‘解决方案提供商’升级为‘平台赋能者’的必经之路。”
一场围绕“产品标准化”的攻坚战就此打响。陈默亲自挂帅,成立了跨事业群的“产品标准化委员会”,抽调了技术、产品、业务一线的精锐力量。
委员会面临的第一个,也是最核心的挑战,就是如何在“高度定制化的项目需求”与“追求通用性的标准化产品”之间,找到那个微妙的平衡点。
争论异常激烈。
以赵博为代表的业务一线人员,基于对客户需求的深刻理解,倾向于“丰富的可配置性”。“每个产区的情况都不同,土壤、气候、作物品种、管理方式千差万别,怎么可能用一套标准产品框死?我们必须保留足够的灵活性,否则根本无法满足客户需求!”
而以方哲为首的技术平台派,则坚定主张“极致的标准化”。“没有标准化,就谈不上效率和规模。我们必须敢于做减法,聚焦最核心、最通用的功能,将非核心的、个性化的需求,通过开放API或者生态伙伴来解决。否则,我们的产品会变得越来越臃肿,越来越难以维护,最终被自己的复杂性拖垮。”
双方各执一词,会议常常陷入僵局。
打破僵局的,是陈默引入的 “分层解耦” 设计思想。他让团队在白板上画出一个清晰的层次图:
底层是“能力基座”(Platform Layer):由技术能力中心打造,极度标准化、稳定。包括统一的数据接入与清洗引擎、核心的联邦学习算法框架、区块链底层服务、安全与隐私保护模块等。这些是“黑盒子”,对外提供稳定、可靠的API接口,不允许随意修改。
中间是“产品组件层”(Product Component Layer):基于底层能力,封装出面向不同场景的、可复用的标准化产品组件。例如,“农产品溯源基础组件”(包含地块管理、农事记录、检测报告上链、赋码管理等核心功能)、“小微企业经营数据验证组件”、“供应链单据存证组件”等。每个组件都有清晰的输入、输出和配置参数,像乐高积木一样。
上层是“解决方案层”(Solution Layer):由前台的各解决方案部,根据客户的具体需求,像搭积木一样,组合不同的产品组件,并辅以少量的定制化开发(主要集中在UI/UX和特定业务流程集成上),快速构建出满足客户需求的解决方案。
“我们的标准化,不是要消灭个性化,而是要约束个性化的范围和方式。”陈默解释道,“个性化必须在‘解决方案层’通过配置和有限的二次开发实现,不能动摇‘能力基座’和‘产品组件层’的稳定性。”
思路清晰后,工作立刻有了方向。“产品标准化委员会”首先选择了最成熟、也最具代表性的“智慧农业”领域作为突破口。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商海纵横128计定乾坤请大家收藏:(m.x33yq.org)商海纵横128计定乾坤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