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临危受命,调研报告显锋芒(上)
怀揣着那份印着红色抬头的通知文件,陈临海走下楼梯的脚步,如同踩在云端,轻快中带着一丝不确定的飘忽。周书记办公室里的短暂谈话,像一道强光,骤然刺破了他这些日子以来积压的阴郁和憋闷,在他心中点燃了一簇炽热的火苗。
机遇?挑战?或许兼而有之。但无论如何,这不再是那些无穷无尽的琐碎杂事,而是真真切切、能够触摸到小镇发展脉搏的工作!他感觉自己仿佛一个被闲置已久的引擎,终于被赋予了油门和方向。
回到党政办,他脸上的神情不可避免地带上了一丝不同以往的振奋。李伟正端着茶杯,看似无意实则密切关注着他的归来。
“小陈回来了?书记找你……有什么事?”李伟放下茶杯,故作随意地问道,眼神却锐利地扫过陈临海手中那份显眼的文件。
陈临海迅速收敛了外露的情绪,将文件放在自己桌上,语气尽量平淡:“书记交代了一项关于特色产业扶持基金申报摸底的工作,让我协助了解一下镇里的情况。”
“扶持基金?”李伟的声调拔高了一些,带着明显的惊讶和一丝不易察觉的嫉妒,“书记让你负责摸底?”
这反应在陈临海意料之中。他点点头:“是的,李主任。书记要求尽快拿出初步意见。”他没有说“牵头”,也没有说“筛选”,用了“协助”和“了解”这样相对模糊和低调的词汇,试图淡化这件事的敏感性。
但李伟何等精明,岂会听不出其中的分量?让一个刚来没多久的新人“协助了解”如此具体且重要的工作,本身就是一种强烈的信号。他的脸色变幻了几下,最终挤出一个有些僵硬的笑容:“好啊,好事!书记这是看重你!年轻人,好好干,这可是难得的锻炼机会。有什么需要办公室协调的,尽管说。”
话虽如此,但他眼神里的复杂情绪却丝毫未减。他甚至下意识地瞥了一眼自己桌上那些日常性的通知文件,对比之下,一种被边缘化的危机感油然而生。
王姐和小赵也投来好奇和惊讶的目光。小赵更是凑过来,小声问:“陈哥,啥大项目啊?”
陈临海没有过多解释,只是笑了笑:“就是下去跑跑,看看哪些厂子可能符合条件。”他不想在事情未有眉目前就闹得人尽皆知,更不想进一步刺激李伟。
然而,他低估了镇政府大院信息传播的速度。不到下班,几乎各个科室都知道了一件事:新来的那个大学生陈临海,被周书记亲自点了将,要去摸底那个宝贵的扶持基金名额了!
议论再次悄然兴起,但这一次,味道却有些不同。 “真的假的?周书记这么看好他?” “看来是有点真本事,不然书记能让他碰这个?” “嘿,李主任脸色可不太好看啊……” “说不定人家背后真有点啥呢?不然能从上头‘发配’下来?” “这下有好戏看了……”
这些议论,陈临海或多或少听到一些,但他已无暇顾及。巨大的责任感和紧迫感驱使着他。他深知,这是周书记对他的第一次重大考验,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他立刻投入战斗状态。首先,他将那份通知文件反复研读,吃透每一条评审标准和申报要求。然后,他并没有急于下村,而是钻进了镇经济发展办公室的档案室,一头扎进那些积满灰尘的报表和总结报告中。
他需要先从一个宏观的视角,快速勾勒出新枣镇特色产业的全景图。哪些产业有一定基础?哪些合作社在运营?哪些厂子有过创新尝试?他像一台高效的信息处理机,快速筛选、记录、对比,笔记本上很快写满了密密麻麻的要点和数据。
经济发展办公室的主任是个快要退休的老同志,姓赵,对电脑不太精通,平日里的数据统计多是应付了事。他看到陈临海如此认真,甚至有些较真地核对某些矛盾的数据,不禁感叹:“小陈啊,这么认真干嘛?差不多就行了,报上去的材料,上面也未必细看。”
陈临海从一堆表格中抬起头,笑了笑:“赵主任,数据准一点,心里才有底。不然下去走访,容易被糊弄。”他的语气温和,但态度却异常坚定。
老赵摇摇头,没再说什么,但眼神里多了一丝欣赏。
花了整整一天半时间泡在档案室,陈临海初步梳理出了几个重点方向:除了周书记点名的“枣香情”农产品加工厂,镇南边有两个村的农户联合搞了一个生态黑猪养殖合作社,规模虽小,但口碑不错;镇东头有一家传统工艺的竹编作坊,老师傅手艺精湛,但产品销路一直打不开;还有一个大学生村官牵头搞的绿色蔬菜大棚项目,技术新,但缺乏资金扩大规模……
带着这份初步清单和满脑子的疑问,陈临海开始了他的实地调研。他没有通知村里干部陪同,而是借了一辆快要散架的二手自行车,骑着它,迎着秋日凉而不寒的风,深入一个个村庄、一家家企业。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背叛后从乡镇到封疆大吏请大家收藏:(m.x33yq.org)背叛后从乡镇到封疆大吏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