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文章惊雷起,暗流涌动妒火生
危机解除后的“枣香情”加工厂,仿佛经历了一场洗礼。虽然多付出了一些成本,但原料供应链保住了,生产得以继续,更重要的是,全厂上下经历了一次压力测试,凝聚力反而更强了。刘茂才看着恢复了轰鸣声的生产车间,对陈临海的态度已然从最初的客套变成了发自内心的信服和感激。
陈临海却不敢有丝毫松懈。他督促刘茂才立刻着手制定更严格的原料收购标准和品控流程,同时加快电商店铺的装修和新包装的设计打样。他知道,暂时的胜利只是赢得了喘息之机,真正的挑战是如何让厂子真正焕发生机。
他将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了工作中,几乎以厂为家。白天协调生产、跑手续、督促进度,晚上就窝在厂办隔壁的小房间里完善申报材料,常常忙到深夜。那份市报女记者田娇娇带来的小插曲和那瓶矿泉水,早已被抛诸脑后。
然而,一周后的一天上午,这份被他遗忘的“插曲”,却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轰然炸响在新枣镇政府的上空。
最先发现的是小赵。他习惯性地在上班前刷一会儿本地的新闻APP,突然,一条加粗的标题映入眼帘:《资本下乡截胡?新枣镇年轻干部紧急救场,特色产业突围显担当!》
作者:田娇娇。
小赵心里咯噔一下,赶紧点开。文章详细描述了“枣香情”加工厂如何遭遇外地资本高价截胡原料的危机,重点刻画了镇干部陈临海如何临危不乱、果断决策、多方协调,最终稳住供应链的过程。文章笔触生动,细节丰富(显然田娇娇的录音笔没白开),虽然略带渲染,但基本属实,尤其突出了陈临海在其中的关键作用和责任担当。
“陈哥!陈哥!快看!你上新闻了!市报!”小赵激动得差点跳起来,拿着手机就冲到了陈临海工位前。
这一嗓子,瞬间吸引了整个办公室的注意。王姐好奇地凑过来,李伟也从报纸上抬起头,眼神狐疑。
陈临海接过手机,快速浏览着文章,心情复杂。一方面,报道客观正面,对项目和镇里形象是次很好的宣传;另一方面,如此高调,恐怕会将他置于风口浪尖。
果然,李伟踱步过来,拿过手机扫了几眼,脸色瞬间阴沉下来,冷哼道:“哼,真是会宣传自己!一点小事,闹得全市都知道!不知道的,还以为新枣镇就靠他一个人了!年轻人,沉不住气!”
酸溜溜的话语里充满了嫉妒和不快。他感觉自己的权威受到了挑战,风头全被这个新来的小子抢走了。
王姐却很高兴,连连称赞:“写得好!就该让上面看看我们小陈多能干!这可是正面宣传!”
很快,这条新闻就像长了翅膀一样,传遍了整个镇政府大院。不同的人,反应各异。有人佩服,有人惊讶,有人不屑,更多的人则是抱着看热闹的心态。
而真正的波澜,才刚刚开始。
上午十点左右,周安国书记的内线电话直接打到了党政办,点名让陈临海上去一趟。
陈临海心中忐忑地走进书记办公室。周安国正拿着那份报纸的电子版截图在看,脸上看不出喜怒。
“书记,您找我?” “这报道,怎么回事?”周安国放下手机,目光锐利地看向他。
陈临海不敢隐瞒,将那天田娇娇突然来访、恰好遇到原料危机、自己紧急处理的过程原原本本说了一遍,最后强调:“书记,我事先并不知道记者会来,更没想到她会写这篇报道。处理危机是我分内之事,绝无自我宣传的意思。”
周安国静静地听着,手指在桌面上有节奏地敲击着。半晌,他忽然笑了笑,只是那笑意并未到达眼底:“报道本身是正面的,事情你也处理得不错,化解了一场危机,这是你的功劳。”
他话锋一转,语气微沉:“但是,临海啊,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你还年轻,有些道理要懂。工作要干,但也要注意方式方法,更要懂得保护自己。这么一报道,你是出了风头,但也把自己放在了火上烤。县里、甚至市里有些领导都会看到,他们会怎么想?镇里其他同志会怎么想?”
陈临海心中一凛,连忙道:“谢谢书记指点,我明白了,以后一定注意。”
“嗯,”周安国点点头,语气缓和了些,“不过既然已经报了,也不是坏事。至少说明我们的工作得到了媒体的关注和认可。项目要加快推进,拿出实实在在的成绩,才是对这篇报道最好的回应,也能堵住有些人的嘴。去吧。”
从书记办公室出来,陈临海后背惊出了一层冷汗。周书记的话,既是提醒,也是警告。官场之上,功劳往往伴随着嫉妒和风险。
果然,下午的气氛就变得更加微妙。李伟几乎不再跟他说话,脸色阴沉得能滴出水。其他科室的人看他的眼神也更加复杂,甚至有人故意在他经过时提高音量议论:
“啧啧,真是不得了,都要上市报了!” “以后见了面是不是得叫陈大干部了?” “哼,爬得高,摔得重!看着吧……”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背叛后从乡镇到封疆大吏请大家收藏:(m.x33yq.org)背叛后从乡镇到封疆大吏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