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阳光刚漫进李铮的办公室,一阵熟悉的系统提示音就在他脑海里响起:【叮!检测到宿主团队已实现掷弹筒批量生产,发布新任务——提升掷弹筒精度。】
李铮心里一动,连忙在脑海里查看任务详情:【任务目标:1个月内将掷弹筒在300米距离的精度误差降至5米内;任务奖励:1000积分,《掷弹筒榴弹改进图纸》;任务失败:无惩罚,但将错失提升前线火力支援能力的关键机会。】
“5米内!”李铮忍不住喊出声,之前批量生产的掷弹筒,在300米距离的误差大多在8-10米,虽然能满足战场需求,但要是能降到5米内,就能更精准地打击日军火力点,减少己方伤亡。
他立刻召集徐小眼、吴天浩、陈婉儿开会。三人赶到后,李铮把任务详情一说,徐小眼第一个表态:“误差5米,关键在瞄准装置和榴弹尾翼。之前的瞄准具太简单,就一个光秃秃的标尺,战士们瞄准全靠经验;榴弹尾翼虽然是十字形,但角度和厚度还能再优化。”
吴天浩推了推眼镜,补充道:“我同意老徐的看法。另外,掷弹筒的身管校直精度还能再提高——现在的误差是0.05mm,要是能降到0.03mm,发射时榴弹在身管内的运动更稳定,精度也会提升。”
“榴弹的重心也很重要!”陈婉儿接过话,“之前生产的榴弹,偶尔会出现重心偏移的情况,飞行时容易‘飘’,影响精度。我可以调整弹体的壁厚,让重心更稳定。”
任务很快分配下去:徐小眼牵头优化瞄准装置,同时提升身管校直精度;陈婉儿负责改进榴弹尾翼和调整弹体重心;吴天浩协助设计专用的校直工具和尾翼加工模具,提升优化效率。
当天下午,徐小眼就扎进了零件加工区,琢磨瞄准装置的改进。之前的掷弹筒瞄准具只有一个简易标尺,上面刻着100米、200米、300米的刻度,没有准星,战士们瞄准只能“估摸着来”。他想了想,决定在身管前端加一个简易准星,后端的标尺上增加更精细的刻度,还在标尺旁加了一个可调节的风偏修正装置——根据风速调整,减少风对榴弹飞行的影响。
准星的加工不难,难的是准星和标尺的同轴度。徐小眼用黄铜制作了一个直径3mm的准星,焊接在身管前端,然后用校直仪反复调整位置,确保准星、标尺和身管轴线在同一条直线上。“差一点都不行!”他一边调整,一边自言自语,手指捏着准星,轻轻挪动,每动一下就用眼睛瞄一次,直到完全对齐。
与此同时,陈婉儿在化工区忙着改进榴弹尾翼。她之前做的十字形尾翼,厚度是0.5mm,角度是45度。为了找到最佳参数,她制作了不同厚度(0.3mm、0.4mm、0.5mm)和不同角度(40度、45度、50度)的尾翼,准备逐一测试。
“小李,把这几个尾翼分别装在榴弹上,咱们去试射场测试!”陈婉儿招呼着身边的技工,抱着几发改装好的榴弹,匆匆赶往后山试射场。
试射场里,徐小眼已经架好了掷弹筒,旁边放着一个刻度精准的靶纸。陈婉儿先拿出尾翼厚度0.3mm、角度40度的榴弹,装入掷弹筒——“咚”的一声,榴弹呼啸而出,落在靶纸左侧12米处,误差比之前还大。
“尾翼太薄,强度不够,飞行时被风吹变形了。”陈婉儿皱着眉,又换了一发尾翼厚度0.5mm、角度50度的榴弹。这次榴弹落在了靶纸右侧8米处,误差还是不小。
“角度太大,空气阻力增加,榴弹飞行速度变慢,容易受风力影响。”吴天浩在一旁分析道。
陈婉儿点点头,又换了一发尾翼厚度0.4mm、角度45度的榴弹。这一次,榴弹在空中划出一道平稳的弧线,落在靶纸中央偏右3米处——误差只有3米!“成功了!这个参数可行!”陈婉儿激动地大喊,声音里带着压抑不住的喜悦。
解决了尾翼问题,陈婉儿又开始调整弹体重心。她发现之前的榴弹弹体前端壁厚1mm,后端壁厚0.8mm,导致重心靠前。她立刻调整模具,将弹体前后壁厚都改为0.9mm,还在弹体尾部增加了一个小小的铅块,让重心刚好落在弹体中间。改装后的榴弹,飞行时更稳定,精度又提升了一截。
这边陈婉儿的榴弹改进有了突破,那边徐小眼的身管校直也有了新进展。吴天浩帮他设计了一个“精密校直夹具”,用铸铁制作,中间有一道V形槽,槽内镶嵌着黄铜片,既能固定身管,又不会划伤表面。徐小眼将身管放在夹具里,用千分表测量弯曲度,然后通过夹具两侧的丝杠微调,一点点将弯曲度从0.05mm降到0.03mm。
“老徐,你这手艺真绝了!”吴天浩看着千分表上的读数,忍不住赞叹,“0.03mm的误差,比头发丝还细,也就你能做到。”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烽火锻山河请大家收藏:(m.x33yq.org)烽火锻山河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