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的长安,蝉鸣聒噪,李府私塾的窗棂间漏进细碎的阳光,照在学生们捧着的《论语》上。陈先生正站在讲台上,逐字逐句讲解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台下十几个学生却大多昏昏欲睡 —— 有的托着下巴走神,有的偷偷在书页上画小人,还有的盯着窗外的槐树,眼神里满是向往。
李逸站在私塾门口,看着这一幕,心里叹了口气。自上次陈先生成为 “逸品轩” 文化顾问后,他偶尔会来私塾旁听,却发现私塾的教学内容太过僵化:每天除了读经书、背诗文,就是练习书法,几乎不涉及任何实用知识。学生们大多是权贵或商户的子弟,未来要么继承家业,要么经商谋生,可他们连最基本的算账、记账都不会,更别说改良商品、管理产业了。
“这样教下去,学生们就算背熟了经书,也难以应对现实生活。” 李逸暗下决心,要在私塾开设 “实用课”,教学生们算账、记账和简单的商品改良,让他们 “学以致用”。
当天晚上,李逸找到李父,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在私塾开实用课?教算账、记账?” 李父放下手中的茶杯,皱着眉说,“私塾是用来教圣贤书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品德和学识,不是教商贾之术的。你要是想教这些,自己在‘逸品轩’教伙计就行了,别去折腾私塾。”
“父亲,我不是要折腾私塾,是想让学生们学到真正有用的知识。” 李逸耐心解释,“您看,私塾里的学生,有的未来要继承家里的商铺,有的要管理田产,可他们现在连阿拉伯数字都不会,连账本都看不懂,以后怎么管理家业?我开设实用课,教他们算账、记账,能帮他们更好地应对未来的生活;教他们简单的商品改良,能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这难道不是好事吗?”
他又举例:“之前我教‘逸品轩’的伙计用阿拉伯数字记账,效率提升了三倍;教农民改良农具,让他们耕地更省力。要是学生们也能学到这些知识,不仅能帮到自己家,还能为大唐的发展出一份力,这比死背经书有用多了。”
李父沉默了 —— 他知道李逸说得有道理,可私塾的教学传统延续了几十年,突然改变,恐怕会引起其他家长和保守官员的反对。
“陈先生怎么看?” 李父问道。
“我已经和陈先生商量过了,他很支持。” 李逸说,“陈先生也觉得,私塾教育不能只重经书,还要兼顾实用,这样才能培养出真正有用的人才。”
李父犹豫了半天,最终点了点头:“好吧,你可以试试。但你要记住,不能影响正常的经书教学,要是引起其他家长的不满,就立刻停掉。”
“谢谢父亲!” 李逸兴奋地说。
得到李父的同意后,李逸立刻和陈先生一起,设计 “实用课” 的课程内容:
一、课程设计:兼顾实用与趣味
算账课:教学生认识阿拉伯数字(谎称 “西域新数”),学习加减乘除运算,用简单的生活案例(如 “买五块肥皂,每块三十文,一共多少钱”“十贯钱买两具逸品犁,每具多少钱”)帮助理解,避免枯燥。
记账课:教学生用 “现代流水账” 格式记账,记录 “日期、商品、销量、收入”,让学生模拟管理自家商铺或田产的账目,培养条理思维。
商品改良课:从简单的日常用品入手,教学生观察商品的缺点并提出改良思路,如 “如何让香囊更耐用”“如何让肥皂去污更强”,再带学生动手制作简易改良品(如给香囊加暗袋、给肥皂加薄荷粉)。
实践课:每月带学生参观 “逸品轩” 工坊,让学生亲眼看到香膏、肥皂、逸品犁的制作过程,听工匠讲解生产细节,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
二、课程推行:从质疑到认可
实用课开设的第一天,就引起了学生们的好奇。当李逸在黑板上写下 “1、2、3、4、5” 时,学生们都凑上前,小声议论:“这是什么字?从来没见过。”“长得好奇怪啊。”
“这是西域传来的‘新数’,比汉字数字简单易写,计算起来也方便。” 李逸笑着说,用 “1 加 1 等于 2,2 加 3 等于 5” 的简单运算,开启了第一堂算账课。
学生们很快就被这种新奇的数字吸引了 —— 之前用算筹计算 “5 加 7”,需要摆弄半天,现在用阿拉伯数字,一眼就能算出 “5+7=12”。不到半个时辰,学生们就学会了基本的加减运算,还能算出 “买三块肥皂、两罐香膏一共多少钱”。
“太有意思了!比背经书好玩多了!” 吏部侍郎的儿子王磊兴奋地说,“我家有个绸缎铺,以后我就能帮父亲算账了!”
记账课和商品改良课也备受欢迎。学生们用流水账记录自家的日常开支,原本混乱的账目变得清晰有序;在商品改良课上,他们发挥想象力,提出了 “给灯笼加提手”“给毛笔加笔帽” 等新奇想法,李逸还特意让工匠帮忙制作,将学生的改良品摆在 “逸品轩” 的展示区,标注 “私塾学生作品”,让学生们充满成就感。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穿越唐朝当财子请大家收藏:(m.x33yq.org)穿越唐朝当财子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