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徽五年的初冬,洛阳老城的洛河畔,寒风卷着枯叶掠过夯土城墙,却吹不散空气中弥漫的淡淡腥臭味。洛阳刺史王敬之站在洛河岸边,望着河面上漂浮的菜叶、破布,眉头紧紧皱成一团 —— 此时虽非雨季,可老城街道两侧的明沟里,仍有污水缓慢流淌,最终汇入洛河,在河面形成一道道浑浊的水痕。
作为大唐的东都,洛阳的繁华虽不及长安,却也是人口数十万的大都会。老城依洛河而建,街巷狭窄如网,多数房屋还是百年前的夯土结构。多年来,老城的污水排放全靠街道两侧的明沟,这些明沟窄则一尺,宽不过两尺,深度不足三尺,一到雨季,雨水夹杂着生活污水倒灌,街道瞬间变成泥潭,行人需踩着木板才能通行。更严重的是,污水淤积滋生蚊虫,每年夏季都有小规模瘟疫发生,百姓苦不堪言。
王敬之就任洛阳刺史已有三年,始终想解决老城的污水问题,却苦于没有成熟的方案 —— 曾试过拓宽明沟,可雨季一到依旧倒灌;想效仿长安修建下水道,又不知从何入手。直到上月,长安城市改革的成效传到洛阳,听闻长安通过砖石下水道彻底解决了污水淤积与瘟疫问题,王敬之如获至宝,连夜撰写奏疏,请求李治将洛阳列为 “城市改革试点”,派工部官员携带图纸与技术前来指导。
奏疏送出不过五日,长安便传来批复 —— 李治不仅准奏,还特意嘱咐李逸选派经验丰富的官员前往洛阳。李逸斟酌再三,最终选定了曾参与长安下水道建设的工部郎中刘远。刘远出身工匠世家,精通土木工程,长安东市片区的下水道便是由他负责,不仅工程质量过硬,还善于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方案,是此次洛阳改革的最佳人选。
临行前,李逸特意召刘远到府中,详细交代:“洛阳与长安地形不同,长安地势平坦,洛阳老城西高东低,且多夯土建筑,地下水位高,你到了那里,切不可照搬长安的‘砖石直埋’方案,一定要先勘察地形,因地制宜制定施工计划。” 他还将长安下水道的设计图纸、水泥配方(石灰与黏土按 37 比例混合,加入少量细砂增强硬度),以及施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解决方案,一并交给刘远,再三叮嘱:“务必确保工程质量,让洛阳百姓也能早日过上干净舒心的日子。”
刘远郑重领命,带着十名长安熟手工匠、两百贯工程启动资金,以及满满两车施工工具,日夜兼程赶往洛阳。抵达洛阳的次日清晨,他便带着工匠们深入老城,开始勘察地形。
洛阳老城以洛河为界,分为南北两部分,刘远重点勘察了北城区 —— 这里是百姓聚居区,污水问题最为严重。他手持罗盘与水平仪,沿着街道缓步前行,不时弯腰查看明沟的走向与深度,还让工匠们挖掘探坑,测量地下水位。“大人,这里的地下水位离地面只有五尺!” 一名工匠从探坑中探出头,高声说道。
刘远走到探坑旁,低头查看后,若有所思地说:“地下水位这么高,若按长安的方式将管道直埋地下,很容易导致管道渗水、坍塌。而且这里的土壤多为黏土,遇水易膨胀,会挤压管道,时间长了肯定出问题。”
勘察持续了整整三日,刘远终于摸清了洛阳老城的地形特点:“老城整体西高东低,坡度约为千分之三,洛河穿城而过,正好可将下水道主干道沿地势向东延伸,直接接入洛河,利用自然坡度让污水顺流排出,无需额外修建排水泵站,既节省成本,又减少故障风险。”
得知勘察结果,王敬之大喜过望,立刻在刺史府召开会议,邀请洛阳本地工匠、老城居民代表与刘远共同商议施工方案。会上,刘远将改良后的方案详细说明:“我们不采用长安的‘圆形直埋管道’,而是先用青砖砌出‘U’形沟槽,沟槽宽三尺、深四尺,内侧涂抹一层三寸厚的水泥,增强密封性,防止渗水;再在沟槽上方加盖青石板,青石板与地面齐平,石板之间用水泥勾缝,既不影响街道通行,又方便日后掀开检修。”
他还特意画出图纸,指着上面的 “U” 形沟槽解释:“这种结构比圆形管道更稳固,能承受街道的压力,而且内侧光滑,污水流动顺畅,不易堵塞。针对地下水位高的问题,我们会在沟槽两侧挖掘排水暗沟,将地下水引入主干道,避免土壤积水挤压沟槽。”
可方案刚提出,便有本地工匠提出疑问:“刘大人,洛阳的青砖质量不如长安的坚硬,砌成‘U’形沟槽,能承受住青石板与街道的压力吗?万一沟槽坍塌,可就麻烦了。”
刘远早有准备,从随身的布包里取出两块青砖,一块是长安烧制的,一块是洛阳本地的,将两块砖同时放在石桌上,用锤子轻轻敲击。长安青砖发出清脆声响,完好无损;洛阳青砖虽有细微裂痕,却并未破碎。“洛阳的青砖硬度确实稍逊,但我们可以通过增加沟槽壁厚来弥补 —— 将沟槽侧壁加厚至五寸,底部加厚至八寸,再用水泥加固,完全能承受住压力。” 他说着,又拿出一块涂抹了水泥的青砖,“而且这水泥凝固后硬度极高,能增强沟槽的整体稳定性,大家放心便是。”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穿越唐朝当财子请大家收藏:(m.x33yq.org)穿越唐朝当财子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