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徽七年的初春,长安皇家科学院的议事厅内,李逸正对着桌上堆积如山的各地改革奏疏皱眉。从洛阳的 “U” 形沟槽施工记录,到扬州的运河码头运营报告,再到成都的下水道防汛总结,每份奏疏都详细记录着改革进展,却也暴露出一个棘手的问题 —— 各地施工标准不一。
“李大人,您看这份洛阳的奏疏,说有几处下水道沟槽的青砖出现裂痕,经查是当地青砖烧制火候不足,硬度未达标。” 户部主事将一份奏疏递到李逸面前,语气中满是担忧,“还有扬州的报告,说部分工匠调配水泥时,擅自增加黏土比例,导致水泥凝固后强度不够,明渠护坡出现渗水。”
李逸接过奏疏,仔细翻阅后,心中愈发凝重。此前洛阳、扬州、成都的改革试点虽取得成效,但随着改革向更多城市推广,“标准混乱” 的弊端逐渐显现:有的地方为节省成本,使用劣质材料;有的工匠凭经验施工,不按技术要求操作;有的地方对公共厕所、垃圾处理的管理流于形式,清理不及时、填埋不规范的问题频发。
“改革要想长久见效,必须有统一的标准约束。” 李逸放下奏疏,对在场的工部官员、农科学子说道,“若是任由各地自行其是,不仅会影响改革质量,还可能让百姓对朝廷的改革失去信任。我们必须制定一套全面、细致的施工与管理规范,让所有推广改革的城市都有章可循。”
次日,李逸便牵头成立了 “城市改革标准制定小组”,成员包括工部的资深工匠、户部的财务官员、逸品学院的技术专家,以及参与过洛阳、扬州、成都改革的农科学子。小组的首要任务,便是梳理各地改革中出现的问题,结合成功经验,制定《城市改革施工规范》。
规范的制定过程异常细致,每个条款都经过反复讨论与验证。针对 “下水道砖石标准”,小组参考长安、洛阳的施工经验,明确规定:“用于砌筑下水道的青砖,必须采用秦岭黏土烧制,火候控制在 1000-1200℃,烧制时间不少于 48 时辰;青砖抗压强度需达到每平方寸承受 300 斤压力,表面平整度误差不超过 0.5 寸,不合格的青砖一律不得使用。”
对于争议最大的 “水泥配比”,小组经过数十次试验,最终确定最优方案:“石灰 60%、黏土 30%、细沙 10%,加水搅拌至‘手握成团、落地即散’状态;搅拌后的水泥需在两个时辰内使用完毕,超过时限的水泥不得用于管道砌筑,防止强度不足。”
在管理标准方面,规范也做出明确要求:“公共厕所需每天清理两次,分别在辰时与申时,清理后需用石灰消毒,确保无异味、无蚊虫;垃圾填埋需采用‘分层填埋法’,每层垃圾厚度不超过三尺,覆盖一尺厚的净土,填埋后撒上石灰,防止土壤污染与蚊虫滋生。”
为了让规范更具操作性,小组还在其中加入了大量插图与表格 —— 用图示标注青砖的检验方法、水泥的搅拌步骤,用表格明确不同地区下水道的坡度要求、公共厕所的建设尺寸,甚至详细列出了施工中常见的 20 种问题及解决方案,确保工匠与官员一看就懂、一学就会。
历经一个月的打磨,《城市改革施工规范》终于定稿。李逸立刻让人送往户部,安排印刷 —— 除了文字版,还特意制作了图文并茂的 “普及版”,发放给各地的工匠与基层官员;同时,他还组织了 “规范培训”,从长安选派 50 名熟悉规范的专家,分赴各地,为当地工匠、官员讲解规范内容,现场演示施工标准。
“这规范就是咱们施工的‘尺子’,每一步都得按上面的要求来,不能有半点马虎。” 在洛阳的培训现场,专家拿着青砖样品,对工匠们说道,“你们看这合格的青砖,敲击时声音清脆,表面光滑无裂痕;再看这不合格的,声音沉闷,一捏就碎,用这种砖砌下水道,用不了几年就得塌。”
工匠们拿着规范与样品反复比对,以往模糊的施工标准变得清晰起来。洛阳本地工匠王师傅,此前因使用劣质青砖导致沟槽返工,如今捧着规范,羞愧地说:“以前俺总觉得差不多就行,现在才知道,差一点都不行。以后俺肯定按规范来,绝不再用不合格的材料。”
光有规范还不够,还需有严格的监督机制确保执行。为此,李逸又建立了 “巡查制度”—— 从工部选派 20 名经验丰富的官员,组成 5 个巡查小组,每组 4 人,分别负责中原、江南、西南、西北、东北五大区域,每季度深入各地检查改革进度与质量。
巡查小组的职责不仅是 “查问题”,更是 “解难题”。他们随身携带《城市改革施工规范》与检测工具,抵达一个城市后,会先查看施工现场 —— 用抗压仪检测青砖强度,用水平仪测量下水道坡度,用湿度计检查水泥凝固情况;再走访街道与坊市,查看公共厕所的清洁度、垃圾木箱的清运频率;最后还会随机走访百姓,收集他们对改革的反馈意见。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穿越唐朝当财子》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33言情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33言情!
喜欢穿越唐朝当财子请大家收藏:(m.x33yq.org)穿越唐朝当财子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