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再次洒满训练基地,但网络世界的硝烟并未完全散去。在经历了最初的全民震撼与吴签签粉丝无力的挣扎后,一股更加“专业化”、“技术流”的暗流开始涌动——针对江城演奏真实性的质疑,如同雨季的霉菌,在互联网的某些角落悄然滋生。
这股声音的源头,并非来自情绪化的粉丝,而是一些自称“懂行”、“客观”的音乐博主、乐评人,甚至是某些匿名的“业内人员”。他们避开了情绪化的攻击,转而试图从“技术角度”解构江城的表演,为其打上“剧本”、“造假”的标签。
一个在音乐圈小有名气,以“毒舌”、“敢说”着称的独立乐评人“耳帝”,在沉寂了一晚后,发布了一条长微博,标题颇为耸动:
【“神迹”还是“神话”?冷静分析江城《十面埋伏》演奏中的几处“疑点”】
博文开头,他先是以一副客观中立的口吻肯定了江城表演的“舞台效果”和“感染力”,但笔锋随即一转:
“然而,作为一名严谨的音乐爱好者,在反复观看流传出的各个角度视频后,我发现了几处值得推敲的地方,在此提出,与各位探讨,并非定论,只为求真。”
“疑点一:乐器状态与音色呈现的悖论。”他附上了一张节目组提供的、那把破琵琶的特写截图,圈出了面板的裂纹和磨损的品相。“众所周知,琵琶是极其精密的乐器,面板的完整性、品相的精准度直接影响到音准和音色。如此状态的一把琴,理论上连基本的音准都难以保证,更遑论演绎《十面埋伏》这种对音色饱满度、颗粒感、爆发力要求极高的武曲。视频中呈现出的那种金石之音、杀伐之气,与乐器的物理状态严重不符。这不得不让人怀疑,现场是否使用了‘替身’乐器,或者进行了后期配音?”
“疑点二:指法与音响效果的细微出入。”他截取了江城几个快速轮指和扫拂的瞬间,用红圈标出。“注意看这里,他的指法速度极快,动作幅度也符合标准。但将视频放慢至0.5倍速,仔细聆听对应时间点的音响,会发现个别音符的清晰度和力度,与他手指触弦的瞬间存在极其微小的、几乎难以察觉的延迟和力度不匹配。这在现场演奏,尤其是情绪如此饱满的演奏中,是几乎不可能出现的。这更倾向于后期音频处理(如量化、补音)可能留下的痕迹。”
“疑点三:无师承无履历的‘天降奇才’。”他开始转向背景质疑。“音乐,尤其是古典音乐、传统音乐,是高度依赖系统训练和师承脉络的。江城,根据目前披露的信息,十八线龙套出身,无任何音乐院校背景,无任何公开的师从记录,甚至在他跑龙套的剧集里也从未展现过任何音乐特长。突然之间,在一档选秀节目中,毫无征兆地展现出国家级演奏家的水准?这符合艺术学习的客观规律吗?‘梦里学会’这种说法,娱乐一下可以,但当成事实,是否有些侮辱观众的智商?”
“综上,”耳帝在文末总结道,“我并不完全否认江城可能具备一定的琵琶基础,但将其拔高到‘神级’、‘大师’层面,我认为需要更谨慎的证据。在当前综艺剧本横行、资本炒作无下限的环境下,保持一份清醒的质疑,或许比盲目的崇拜更为可贵。期待节目组或江城本人能给出更直接、更有力的证明(如无剪辑长镜头完整演奏、回应师承等),以正视听。”
这篇看似“理性”、“客观”的长文,迅速被那些不愿相信江城如此厉害的人,以及吴签签的残余粉丝奉为“圭臬”,疯狂转发点赞。
“看看!这才叫专业分析!一针见血!”
“我就说嘛!怎么可能那么神!原来是套路!”
“支持耳帝!拒绝神化!要真相!”
“节目组和江城团队出来走两步?敢回应吗?”
紧接着,一些匿名的,自称是“民乐圈内人”、“录音师”的账号,也开始在豆瓣、知乎等平台散发类似言论。
“我是学琵琶的,坦白说,江城那水平,没有十年以上的苦功出不来,他一个龙套哪来的时间练?”
“作为录音师,那段音频太‘干净’了,现场环境杂音、乐器本身的瑕疵都被处理得很好,不像纯现场收录。”
“听说节目组为了捧他,特意请了某位大师做‘手替’,后期剪辑合成的。”
这些质疑的声音,虽然总体音量远不如赞誉的声浪,但它们披着“理性”、“技术”的外衣,更具有迷惑性,开始让一部分原本就持观望态度、或者对娱乐圈抱有天然不信任感的路人产生了动摇。
“听起来好像有点道理……”
“乐器那么破,音色确实好得有点过分了。”
“娱乐圈真真假假,谁知道呢?让子弹再飞一会儿。”
舆情监测部门很快将这一情况汇报给了严导。
严导看着屏幕上那些所谓的“技术分析”,气得差点笑出来。
“荒谬!无知!”他指着屏幕,“他们以为非遗协会的专家是吃干饭的?沈怀远教授是现场听的!李振华副会长是看了完整录像才打的电话!这帮躲在网络后面的‘懂王’,比专家还懂?”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说好的摆烂,粉丝非要我当顶流请大家收藏:(m.x33yq.org)说好的摆烂,粉丝非要我当顶流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