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97年 汉高后元年 农历十月下旬
北地的深秋,寒意渐浓。狄道城外,朔方都督府派来的五千“王师”,在副将王勇的统领下,依山傍水扎下连绵营寨,旗号鲜明,军容严整,与城内历经战火、略显残破的北地边军形成了鲜明对比。这支军队的到来,并未给刚刚击退匈奴的北地军民带来多少慰藉,反而像一片无形的阴云,笼罩在狄道城的上空,带来一种压抑的静谧。城内外的气氛,因这支“客军”的驻扎,变得微妙而敏感。市井之间,流言悄起,有关朝廷欲削藩、或将调靖王离镇的猜测,若隐若现。
靖王李凌对此心知肚明。他一面以藩王之礼,妥善安置王勇及其部众,粮秣供给并无短缺,甚至时常派人犒劳,姿态做得十足;另一面,则通过周勃、高顺等心腹,加强了对北地本郡军队的掌控和城内外的戒备,明松暗紧,以防不测。双方维持着表面上的和睦,但暗地里的较劲,却无处不在。王勇屡次以“协防”为名,欲派兵参与城防巡查,或要求查阅北地军功册籍、粮草账目,均被李凌或周勃以“军制有别,恐生混乱”、“战后文书繁杂,尚在整理”等理由,委婉而坚定地挡回。李凌深知,一旦让这支客军渗入防务核心,北地的独立性将大打折扣。
就在这种暗流涌动之际,十月下旬,一支规模不大却代表着帝国最高权威的仪仗,抵达了狄道——长安朝廷派出的钦差大臣到了。来的是一位姓张的御史中丞(虚构人物),乃是吕后较为信任的官员之一,随行的还有几名属吏和一支数百人的卫队。钦差此行的名义是“犒劳北地抗胡将士,抚恤阵亡家属,核查战功,宣示朝廷恩德”。
钦差的到来,立刻打破了狄道城微妙的平衡。王勇率领麾下将校,出营十里迎接,执礼甚恭,俨然以朝廷经制之将自居。李凌亦率北地文武官员,于东门外依制迎候,礼仪周全,不卑不亢。
迎接仪式过后,钦差张御史并未急于进入为他准备的馆驿,而是提出要先往城外的阵亡将士墓冢祭奠。此举意在彰显朝廷不忘边功,体恤士卒,收买人心。李凌自然陪同前往。在萧瑟的秋风中,面对着一排排新立的墓碑,张御史宣读了朝廷褒奖烈士的诏书,语气沉痛,场面庄严肃穆。然而,敏锐如李凌者,却能从中感受到一丝程序化的意味。
【系统提示:宿主面临中央朝廷直接介入审查的复杂政治局面,需在恪守臣节与维护自身权益间取得精妙平衡,政治智慧与应变能力面临严峻考验… 宿主状态:外松内紧,谨慎应对,以守为攻,在配合审查的同时,着力巩固内部,化解潜在危机…】
随后的几日,张御史在狄道展开了紧锣密鼓的“公务”。他先是召见李凌、周勃、高顺等北地主要官员,详细询问此次抗击匈奴的战事经过,特别是马领、郁郅等地的得失情况,问话绵里藏针,既肯定北地军民的忠勇,又不时流露出对“防务疏失”的追问。李凌对答如流,将战事惨烈、敌众我寡、将士用命的情况娓娓道来,同时也不讳言马领失守的教训,将责任归于客观形势,并强调战后已全力整顿防务。周勃、高顺等人亦从旁佐证,言辞恳切。
接着,张御史又查验了北地郡府库的账册,特别是军械粮草的消耗与储备情况,并“随机”抽查了部分军功记录和抚恤发放清单。李凌早有准备,命周勃将相关文书整理得井井有条,数据清晰,看似透明公开,实则关键之处早已做过合乎情理的“润色”,既显示了北地面临的困难,又凸显了王府治理的井井有条和对朝廷制度的严格遵守。
张御史还特意视察了王勇的军营,对其军容整肃表示赞赏,并私下召见王勇,询问驻防情况及对北地防务的看法。王勇自然趁机陈述己见,暗示北地军经大战后疲惫,需加强中央调控云云。
这一连串的动作,李凌都冷眼旁观,积极配合,但心中警惕已提到最高。他明白,这位钦差,名为犒军抚民,实则为吕后和朝廷的眼睛,前来实地评估北地的真实状况、靖王的忠诚度以及其势力的消长。任何一点疏忽,都可能被放大,成为朝中攻讦的借口。
然而,李凌并非被动应付。他利用钦差巡查的间隙,加紧了内部的“固本”之策。他亲自探望伤兵,厚赏有功将士,尤其是那些在马领血战中幸存下来的老兵,嘘寒问暖,关怀备至,极大地凝聚了军心。同时,他授意周勃,加快了对阵亡将士家属的抚恤落实,并开始筹划在狄道城内修建一座忠烈祠,以永久纪念英灵,此举不仅顺应民心,也更凸显了他作为北地之主的地位和责任。
对于王勇的客军,李凌采取了“敬而远之”的策略。在钦差面前,他对王勇礼遇有加,充分肯定其“协防”之功;但在实际防务安排上,却壁垒分明,绝不容其染指核心。同时,他密令灌婴的骑兵部队,在完成对马领等地的初步接收后,不必急于回师狄道,而是在边境地带继续巡弋,保持战略存在,既是对匈奴的威慑,也未尝不是对境内“客军”的一种无形牵制。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千秋世家:从秦末开始请大家收藏:(m.x33yq.org)千秋世家:从秦末开始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