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97年 汉高后元年 农历腊月至公元前196年 汉高后二年 农历元月
腊月的北地,是一年中最酷烈的时节。寒风如刀,卷着地上的积雪,抽打着狄道城高耸的城垣。天地间仿佛只剩下灰白二色,万物凋零,生机潜藏。然而,在这极致的严寒与肃杀之下,北地郡却并未陷入彻底的沉寂。靖王李凌所定下的“冬藏蓄势”之策,正如同冰层下涌动的暗流,在看似冻结的表象之下,进行着紧张而有序的运作。这既是对自然规律的顺应,更是对严峻现实的积极应对。
郡府衙署内,炭火终日不熄。长史周勃与文士公孙阙案头堆积的竹简木牍,似乎比战时还要繁多。他们依据李凌的方略,将有限的资源进行着最精细的调配。阵亡将士的抚恤,必须赶在年关前发放到每一户遗属手中,这是稳定军心、彰显仁德的头等大事。周勃亲自督办,甚至动用了部分王府的储备,确保钱粮帛匹足额到位。对于涌入郡城的流民,则实行严格的“以工代赈”,身体强健者被组织起来,参与城防加固、官道清雪、乃至为来年春耕平整土地等劳作,以其劳力换取每日的口粮;老弱妇孺则被分散安置到各乡、亭,由官府提供最低限度的粮食,并鼓励当地大户施以援手,共度时艰。每一石粮食的支出,每一名流民的去向,都记录在案,务求物尽其用,人得其所。公孙阙展现出了其在户籍、算学上的卓越才能,将纷繁复杂的数据整理得井井有条,为周勃的决策提供了坚实依据。尽管条件艰苦,但郡府高效的运作,使得北地这架受损严重的机器,在寒冬中得以维持着最基本的秩序,避免了大规模冻馁或民变的发生。
军营之中,则是另一番景象。高顺不顾严寒,亲自督率将士操练。由于战损严重,许多什伍都需要重新编组,新补入的兵卒与幸存的老兵混杂在一起,亟需磨合。训练的重点放在了耐寒、守城以及弩箭的精准射击上。士卒们呵出的白气凝成霜花挂在眉梢,握着冰冷兵器的手冻得通红,但操练的号令声却响彻营地上空。高顺深知,真正的精锐非一朝一夕可成,唯有利用这难得的冬闲,加倍苦练,方能尽快恢复战力,应对未来不可知的威胁。对于驻扎在城外的王勇部“客军”,北地军保持了最高级别的警惕。哨卡林立,游骑频出,严密监控着其一举一动。双方使者依旧礼节性地往来,但无形的隔阂与对峙,比这腊月的寒风更加刺骨。
【系统提示:宿主“冬藏”策略进入深化执行阶段,内政管理、军队整训、外部周旋同步推进,统治韧性及资源整合能力经受严寒考验… 宿主状态:沉着督导,关注细节,在极端困难条件下维持体系运转,展现坚韧不拔的意志与务实治理风格…】
边境地带亦不平静。灌婴的骑兵化整为零,分散在几个重要的边境坞堡中休整,但警戒从未放松。剧孟率领的斥候小队,如同雪原上的孤狼,冒着极大的风险,持续侦察着匈奴和羌胡的动向。腊月中旬,剧孟带回重要消息:部分羌人部落因寒冬缺粮,小股骑兵开始频繁寇边,虽规模不大,但来去如风,防不胜防,对边境村落构成严重威胁。同时,有迹象表明,匈奴左贤王部在退回漠北后,内部因战利品分配和损失问题,纷争不断,暂时无力大规模南顾,但其游骑的侦察活动并未完全停止。
李凌得报,立即下令边境各塞、亭、燧提高戒备,实行联保联防,一旦发现敌情,立即燃烽示警,并组织军民入堡自守。同时,他授权灌婴和剧孟,对敢于入寇的小股羌胡,予以坚决打击,必要时可主动出击,焚其营帐,夺其牲畜,以儆效尤。“要让这些趁火打劫者知道,北地纵然有伤,利齿犹在!” 此举意在震慑周边不安分的势力,确保边境的相对安宁,为内部恢复创造稳定的环境。
然而,寒冬考验的不仅仅是边防和民生,更考验着人心。腊月二十三,祭灶之日,狄道城内本应有些许节日气氛,但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波,却给这个寒冬增添了更多寒意。郡内一位颇有势力的豪强,姓赵,因其在守城时组织家丁助战有功,自恃劳苦,竟联合几家同样损失不小的富户,向郡府提出,要求减免来年田租,并允许其自行组织武装,护卫庄园,以弥补战时损失。其言辞虽看似恳切,实则隐含胁迫,若不应允,恐生事端。
周勃将此事急报李凌。此事处理起来颇为棘手:若严词拒绝,恐寒了助战豪强之心,甚至可能激变;若轻易应允,则不仅减少官府收入,更开了私蓄武装的恶例,后患无穷。
李凌沉吟片刻,召来了公孙阙。“子通先生,此事你如何看?”
公孙阙捋须道:“王爷,此辈乃挟功求利,窥探官府虚实。当此艰难之时,宜抚不宜激,然亦不可示弱。可允其部分所请,如酌情减免部分赋税,以示朝廷恩典;然对于私蓄武装,断不可应。可转而委以其‘乡里协防’之责,将其家丁纳入官府认可的‘民壮’体系,由县尉节制,既用其力,又分其权,更防其坐大。”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千秋世家:从秦末开始请大家收藏:(m.x33yq.org)千秋世家:从秦末开始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