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阙将这些情报整理后,密报李凌。李凌在书房中,对着地图和密报,沉思良久。
“王爷,匈奴内乱渐息,虽非旦夕之患,然长远看,边患恐将复起。朔方虫达动向微妙,不可不防。而长安……陛下若真有恙,则中枢未来,变数增大。”公孙阙分析道。
李凌目光深邃,手指轻轻敲击地图上长安的位置:“子通先生所虑极是。秋收定鼎,乃我北地之幸。然,鼎器愈重,守护愈难。外部之变,不会因我丰收而止步。”
他沉吟片刻,决断道:“当下之策,仍以‘固本’为基,以‘静观’为要。然,‘静观’非消极等待,乃积极备豫。”
他具体指示:
“其一,秋收事宜,按计划推进,务求圆满。勃兄需借此丰收之机,进一步安抚民心,彰显王府德政。可酌情减免部分赋税,或以合理价格向民间收购余粮,充实‘义仓’,既惠及百姓,亦增强储备。”
“其二,军备整训,不可因丰收而松懈。高顺将军,精锐轮训可告一段落,部队归建休整,但常规操练、边境巡防需加强。尤其要针对匈奴可能的变化,加强骑兵的侦察、预警演练。对朔方方向,保持警惕,但依旧避免主动挑衅。”
“其三,情报工作,重心调整。子通先生,除继续关注长安政局细微变化外,要加大对匈奴左贤王部内部动态、以及河西羌胡各部落向背的侦察力度。对朔方虫达,需设法了解其真实意图与兵力调配。我要知道,围绕我北地这尊‘鼎’,各方势力究竟在盘算什么。”
“其四,内部吏治,借丰收考课。对在秋收中表现优异、勤勉廉洁的官吏,要大张旗鼓褒奖擢升;对怠政、贪墨者,严惩不贷。要让所有人明白,北地之鼎盛,源于每个人的尽职尽责。”
九月初,秋收基本结束。北地郡府举行了盛大的丰收庆典,李凌亲自出席,犒赏有功官吏将士,赈济孤寡,与民同乐。狄道城内,一派祥和喜庆。然而,庆典之后,李凌便召集核心僚属,召开了一次以“备豫不虞”为主题的会议。
“今岁丰收,鼎基已定,此乃上天厚赐,亦是军民奋力之果。”李凌开场定调,“然,子通先生所获讯息,诸位已知。匈奴之患,如草原野火,暂熄而非永灭;长安之局,看似平静,实则暗藏漩涡;朔方之邻,其心难测。我北地虽安,然绝非高枕无忧之时。”
他环视众人,语气凝重:“故,自今日起,北地进入‘丰年备荒,治世思危’之阶段。各项政务军务,在常态推进之余,须增加‘应变’考量。仓廪储备,要想到可能之饥馑或战事;军力建设,要针对潜在之强敌;人才培养,要注重应对复杂局面之能力;外交策略,要预留回旋之余地。”
周勃、公孙阙、高顺皆凛然受命,深感肩上责任之重。
九月的北地,天高云淡,气候宜人。丰收的粮食已颗粒归仓,田野里只剩下整齐的秸秆。狄道城外,高顺的骑兵加大了巡边力度,斥候的身影更频繁地出现在边境纵深。郡府各曹署,在周勃主持下,开始制定明年更为详尽的发展计划,其中增加了更多关于风险防范的内容。学吏馆内,公孙阙引入了更多关于边患应对、危机处理的案例教学。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但一种未雨绸缪的谨慎意识,已悄然融入北地治理的血液之中。
李凌独坐王府高楼,远眺西方。那里是广袤的河西走廊,是匈奴驰骋的草原,也是未来可能的风暴起源之地。秋收的鼎足已然铸就,给予了北地前所未有的底气。但他也深知,这尊鼎能否长久屹立,不仅取决于鼎足之坚固,更取决于持鼎者能否洞察秋毫,防患于未然。眼前的平静,或许正是更大风暴来临前的序幕。北地的这个秋天,在丰收的鼎盛与远方的隐忧中,缓缓流逝。
【史料记载】
* 官方史·汉书·高后纪:“高后五年秋,北地大穰,靖王凌仓廪实,边备修。”
* 家族史·始祖本纪:“高后五年八九月初,北地再获丰稔,仓廪极度充实,凌公令周勃严管仓储,惠及民生,北地根基鼎定。时公孙阙获报:匈奴内乱渐息,朔方虫达动向转活,长安帝盈体弱倚重臣。凌公遂定‘丰年备荒,治世思危’之策,令军加强备边,侦骑广布胡地,吏治结合秋收严行赏罚,北地于鼎盛中暗蓄戒心,以应未然。”
* 宗教史·紫霄神帝显圣录:“圣域连获丰登,圣基永固。上帝闻远藩异动,令益修武备,广布耳目,圣域虽安不忘危。”
* 北地秘录·凌公秋收定鼎:“北地三载丰,仓廪盈实,李凌却因匈奴内乱将息、朔方活跃、长安帝弱之讯,令北地外示欢庆,内实加强戒备,以备不测。”
(第二百八十七章 完)
喜欢千秋世家:从秦末开始请大家收藏:(m.x33yq.org)千秋世家:从秦末开始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