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劫营?”高顺眼中精光一闪,“王爷,此计虽险,然若能成功,必可重挫敌军士气!末将愿亲自挑选勇士执行!”
李凌摆手道:“将军乃一军之主,不可轻动。可选一胆大心细之将,率五百精锐,皆着黑衣,口衔枚,马裹蹄,趁风雪最大之夜出动。目标非斩杀多少敌军,而在焚烧其粮草、马厩,制造混乱,斩将夺旗次之。一击即走,绝不恋战。具体时机、路线,由你与子通先生根据情报共同拟定。”
“末将(臣)明白!”高顺与公孙阙齐声应道。
计议已定,狄道城内外,两种截然不同的节奏在同步进行。城内,守军日夜警惕,监听地道的壕沟迅速挖掘,百姓在官府的组织下,有序地参与到各种后勤保障工作中,流言在高压管控和信息公开下逐渐平息。城外,匈奴大营看似平静,实则暗藏杀机。
公孙阙派出的斥候,在一次成功的夜间捕俘行动中,带回一名匈奴十夫长。经过严厉审讯,得知稽鬻的粮草主要囤积在距大营西南五里的一处背风山谷中,守卫兵力约千人,且匈奴人似乎真的在秘密挖掘地道,方向疑似指向狄道城南门附近!
这一情报至关重要。李凌立即下令加强南城区域的地面监听,并命令高顺加快劫营的准备。
十一月二十五日夜,北风卷着鹅毛大雪,天地间一片混沌,能见度不及十步。正是夜袭的绝佳时机。子时刚过,狄道城东侧一处隐蔽的闸门悄然开启,五百名精心挑选的北地军死士,如同暗夜中的幽灵,在都尉灌婴的率领下,悄无声息地滑出城外,迅速消失在风雪之中。他们凭借对地形的熟悉和俘虏口供的指引,避开匈奴巡逻队,直扑其西南方向的粮草囤积地。
一个时辰后,匈奴大营西南方向突然火光冲天,人喊马嘶之声大作!北地军死士成功潜入粮草囤积地,四处放火,并趁乱斩杀守军军官。等大队匈奴援军赶到时,粮草已烧毁小半,劫营者早已凭借风雪掩护,循原路撤回。待惊怒交加的稽鬻派出骑兵追击时,只看到茫茫雪原和狄道城头骤然亮起的火把与密集的箭雨——高顺早已接应到位。
此次劫营,虽未伤及匈奴筋骨,但烧毁部分粮草,造成敌军恐慌,极大鼓舞了守城军民的士气。更重要的是,它向稽鬻传递了一个明确的信息:狄道城并非只能被动挨打,随时可能伸出犀利的爪牙。
接下来的几天,匈奴人明显加强了营寨的戒备,尤其是夜间巡逻。而狄道城南门附近,守军果然听到了地下隐约的掘土声!高顺立即组织人手,对准声音来源方向,挖掘深坑,然后引入湟水冰水混合污物灌入。只听地下传来一阵凄厉的惨叫和混乱声,匈奴辛苦挖掘的地道就此报废。
接连受挫,加之严冬加剧,粮草被焚,匈奴军的士气开始受到影响,军中怨言渐起。而狄道城,在经历了初期的紧张后,军心民心反而愈发稳固。李凌适时下令犒赏三军,尤其是劫营有功将士,并将成功挫败地道战术的消息公告全城,进一步凝聚了人心。
十二月初,天气愈发酷寒。稽鬻似乎终于认识到狄道城是一块极难啃的硬骨头,强攻损失惨重,长期围困又面临补给和士气的难题,加之严冬对来自草原的匈奴军同样是一场考验,其攻势明显放缓,双方进入了真正的对峙阶段。然而,李凌知道,这平静之下,暗流依旧汹涌。稽鬻绝不会轻易放弃,更大的风暴,或许正在酝酿。而北地,唯有以更强的意志和更充分的准备,去迎接未来的挑战。
【史料记载】
* 官方史·汉书·前少帝纪:“(前少帝)二年冬,匈奴围狄道,靖王凌守御有余,尝遣死士夜焚其粮,贼气夺。”
* 家族史·始祖本纪:“前少帝二年十一月下,胡骑困狄道。凌公令城防益严,纳谏阻地道,稳民心。遣灌婴率死士五百,风雪夜出,焚稽鬻粮秣,挫敌锐气。复破其地道计,军心大振,胡师久困城下,士气渐衰。”
* 宗教史·紫霄神帝显圣录:“胡骑久围圣城,上帝遣圣兵夜出焚粮,破其地道,圣威凛然不可犯。”
* 北地秘录·凌公守城破敌:“李凌固守狄道,善纳谏,主动出击,夜焚敌粮,水淹地道,破稽鬻图谋,北地军心益固。”
(第三百零五章 完)
喜欢千秋世家:从秦末开始请大家收藏:(m.x33yq.org)千秋世家:从秦末开始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