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90年 汉前少帝三年 农历三月至四月
春深日暖,北地高原彻底告别了冬日的肃杀,展现出勃勃生机。湟水奔流,水量丰沛,灌溉着两岸新绿初绽的田野。去岁战火留下的创伤,在春日暖阳和辛勤劳作下,正被迅速抚平。春耕已毕,禾苗破土而出,绿意渐浓,长势喜人,预示着又一个丰年可期。狄道城内,市井重现繁华,商旅往来,百姓生活逐渐恢复正常,战后初期的悲怆与紧张,已转化为重建家园的忙碌与对未来的期盼。边境各榷场,也因与河西羌胡部落关系的缓和及互市的重启而日益活跃,驼铃悠扬,货物云集。然而,在这片政通人和、百废俱兴的表象之下,靖王李凌的思虑却愈发深远。击退匈奴、稳定内部,只是奠定了生存的基石。北地郡若要真正立于不败之地,并在未来可能更为剧烈的风云变幻中占据主动,绝不能仅满足于眼前的安宁与复苏。他必须利用这段难得的和平间隙,将统治的触角更深地渗透至郡县的每一个角落,优化官僚体系,提升行政效率,并最为关键的是,着手系统化地培养下一代治理人才,尤其是对自己的继承人李玄业,以及未来可能增多的子嗣和家族精英,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教导与历练。因此,在督导春耕、安抚四方的同时,李凌悄然启动了一场以“精政育才”为核心的内部深化工程,旨在为北地锻造更为坚实和可持续的统治核心。
三月下旬,春光明媚。李凌在王府议事厅召见长史周勃、郡丞公孙阙,专题商议郡政优化与人才培育之事。都尉高顺因军务在身,未列席此次侧重于文治的会议。
“王爷,春耕已顺利结束,各县禀报,苗情普遍良好。战后抚恤、城防修复等急务亦已基本完成。眼下郡政重心,可转向日常治理与长远谋划。”周勃首先禀报了政务近况,语气中带着完成阶段性重任后的舒缓,“然,经此战事,亦暴露出郡县各级衙署在文书流转、钱粮调度、狱讼处理等日常政务中,仍存在效率不高、标准不一等细微弊病。且各县令、丞、尉及郡府各曹掾属中,才干卓异者固然有之,然亦不乏庸碌守成之辈。”
公孙阙接口道:“勃兄所言极是。学吏馆近年来虽培育不少吏员,然多充任低级书佐、令史,于郡县实务之精髓,尤其是临机决断、协调四方之能,尚需在实干中锤炼。且……”他略一沉吟,继续道,“王爷曾言,北地之业,非一世之业。世子年岁渐长,聪颖好学,已识兵戈,亦当渐习政务,知晓民情。其余公子,将来亦需各有所司。”
李凌静听二人陈述,目光掠过厅堂一侧书架上整齐码放的各类卷宗簿册,这些都是北地郡数年来的政令实录。他微微颔首,沉声道:“二位所言,正合我意。北地新定,外患暂缓,正当整饬内政,磨砺利器,以为长久之计。所谓‘政通’,非仅指法令畅通,更在于吏治清明,效率倍增;所谓‘人和’,非仅指民心安定,更在于人才辈出,后继有人。”
他随即阐述“精政育才”之策的具体方略:
“其一,勃兄,你即刻主持,对郡府及各县现行政务流程进行一次全面‘清厘’与‘优化’。重点在于三个方面:一为‘文书简捷’,可制定统一公文格式与流转时限,减少不必要的环节与冗文;二为‘钱粮明晰’,进一步完善仓储、赋税、开支的账簿制度与核查机制,做到账实相符,出入有据;三为‘狱讼公正’,修订细化律令执行细则,规范审讯、判决流程,严防冤狱与拖延。可择数县为试点,推行新规,总结经验后,再推广全郡。此事繁琐,却为治国根基,务求扎实。”
“其二,子通先生,学吏馆之职能,需从‘授业’向‘砺才’深化。可在馆内增设‘政务模拟’课程,由你或勃兄,乃至郡府经验丰富之曹官,选取真实案例(如去岁赈灾、今春抚恤、边市纠纷等),让学员分组研讨,拟订处理方案,再由师长点评。优异者,可破格擢升至郡府或县衙担任副职、见习,在实干中成长。此外,需留意郡内寒门子弟及军中略有文墨之退役士卒,若有可造之材,可吸纳入学吏馆培养,广开才路。”
“其三,”李凌语气转为郑重,“关于业儿及其他子嗣之教习。业儿已满八岁,蒙学已毕,当渐进实务。可如此安排:每日上午,仍由名师授以经史子集,奠定学问根基;下午,则由勃兄或你,轮流带其至郡府观政,随堂听断,了解赋税、刑名、工程等各类政务之处理过程,无需其发言,但需其静观默记,事后可由尔等为其讲解其中关键。每隔旬日,我可亲自考校其观政所得,并引导其思考得失。待其年岁稍长,再令其尝试处理简单文书。至于玄承(庶长子),性情活泼,可偏重武艺及庶务管理之启蒙,因材施教。”
【系统提示:宿主在外部压力缓解后,迅速将统治重心转向内部制度优化与接班人系统培养,展现出强烈的忧患意识与家族传承的长远规划,统治策略进入精细化、制度化新阶段… 宿主状态:于和平期中保持战略进取,着力夯实治理基础与人才梯队,展现其作为世家奠基者的深谋远虑与务实作风…】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千秋世家:从秦末开始请大家收藏:(m.x33yq.org)千秋世家:从秦末开始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