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90年 汉前少帝三年 农历十一月末
北国的冬日,寒风凛冽,大雪封门。狄道城内外银装素裹,天地间一片苍茫。严寒阻挡了大部分户外活动,却也使得城内生活更加聚焦。府衙之内,炭火熊熊,文官们埋首案牍,梳理律令,优化流程;军营之中,呵气成霜,士卒们依旧坚持着雪地操练,锤炼筋骨;学馆之内,书声琅琅,学子们研修经典,探讨实务。靖王李凌推行的“冬藏砺剑”之策,正有条不紊地深入。河西羌胡部落派遣的首批子弟,已在郡丞公孙阙的妥善安排下,入住狄道驿馆,开始接触汉地文化典章,虽言语尚不通畅,但好奇与恭谨的态度,为日渐寒冷的冬日增添了几分异域的温度与潜在的希望。然而,就在这看似一切按计划行进的平静冬日,一匹来自北方、浑身挂满冰凌的快马,踏着深厚的积雪,携带着一封措辞奇特、印信陌生的羊皮国书,抵达狄道城下,如同一块投入冰湖的巨石,骤然打破了表面的宁静。来者,竟是北遁近一年、与北地有着血战之仇的匈奴稽鬻部的使者!
消息传入王府时,李凌正与长史周勃、郡丞公孙阙商议如何进一步引导河西羌胡子弟,以及审定冬季防务细则。闻报,厅内瞬间陷入一种极其诡异的寂静。炭火盆中木炭噼啪的爆裂声,此刻显得格外清晰。
“匈奴使者?”周勃首先反应过来,眉头紧锁,语气中充满了难以置信与深深的警惕,“稽鬻与我北地,去岁寒冬方经历血战,杀伤无数,其部溃退不过一载。如今遣使而来,意欲何为?莫非是诈?”
公孙阙迅速从惊愕中恢复冷静,沉吟道:“勃兄所虑极是。然,两国交兵,不阻来使。稽鬻新败,元气未复,今岁冬寒尤甚于往年,其部生存维艰。此时遣使,绝非寻常。或为缓兵之计,假意修好,以渡严冬;或为窥探虚实,探我战后境况;亦不排除……其内部生变,有求于我?”
都尉高顺得知消息,匆匆自军营赶来,甲胄上尤带寒气,闻言怒道:“王爷!胡虏狡诈,无信无义!去岁围城之恨未消,将士血仇未报!此来必是诡计,不如斩其来使,首级悬于北门,以壮军威,绝其妄念!”
李凌端坐主位,面沉如水,指尖在冰冷的玉圭上缓缓摩挲,目光深邃,看不出丝毫波澜。稽鬻此举,确实大大出乎他的意料。按常理,新败之敌,短期内绝无可能遣使通好,尤其还是如此主动地派往曾让其铩羽而归的仇敌之地。事出反常必有妖。
“使者现在何处?”李凌的声音平静,打破了沉寂。
“回王爷,来使一行十余人,现安置于北门外的驿舍,由一队精锐士卒看守。其自称奉匈奴大单于(稽鬻自称)之命,携国书前来,欲与王爷‘共商边事’。”负责通报的郎官恭敬回禀。
“国书何在?”
“在此。”郎官呈上一个制作粗糙但密封严实的皮筒。
李凌没有立即开启,而是将皮筒置于案上,目光扫过三位心腹,缓缓道:“稽鬻遣使,确是非同寻常。高顺将军欲斩使明志,其心可嘉,然,非上策。杀一来使易,然其后患无穷。不仅坐实我北地残暴之名,断绝未来任何转圜余地,亦可能予朔方、乃至长安以攻讦之柄。”
他话锋一转,语气凝重:“然,子通先生所言内部生变之可能,亦不可不察。若稽鬻部真遇重大危机,其遣使或为求生,此则于我,或许是机遇。”
“王爷之意是……接见?”周勃试探问道。
“见,自然要见。”李凌决断道,“不仅要见,还要依礼相见。然,如何见,何以对,需仔细斟酌。彼以国书来,我便以诸侯之礼待之。然,礼数周全之外,戒备须万分森严,气势须绝对压制。”
他随即下达一连串指令,条理清晰,步步为营:
“高顺将军!立即调派一营精锐,暗中将北门驿舍围住,许进不许出,然不可显露敌意,只言为保使者安全。挑选百名虎贲之士,皆选身材魁梧、面带煞气者,明日于王府前庭列阵,盔明甲亮,刀出鞘,弓上弦,我要让匈奴使者一步一惊心!你亲自披甲持戟,立于殿门,无须言语,其势自威!”
“诺!末将定让胡使见识我北地军威!”高顺凛然领命。
“勃兄,明日王府布置,依接待诸侯使臣旧例,然规格可酌情降低,以示我对稽鬻僭越称‘单于’之不认同。你与子通先生明日皆着官服,陪坐于侧。安排通晓胡语、精明强干之译官二人。”
“子通先生,连夜审讯之事,交由你手下得力之人,务必问清使者此行真实背景、稽鬻部现状、以及其使团成员构成。明日接见之前,我要知道最可能的情况。接见之时,你需细察其言行神色,捕捉其弦外之音。”
“至于这国书,”李凌拿起皮筒,并未立即拆开,“待明日,于大殿之上,众目睽睽之下,由译官当众宣读。我倒要看看,这稽鬻,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千秋世家:从秦末开始请大家收藏:(m.x33yq.org)千秋世家:从秦末开始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