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八九年农历新年的脚步,终究是踩着厚厚的积雪和凛冽的寒风,如期叩响了西里村每一户的门扉。腊月的沉重与压抑,仿佛被这辞旧迎新的巨大力量强行撕开了一道口子。尽管严寒依旧肆虐,但村庄的底色,却悄然涂抹上了浓烈的、属于年的喧嚣与色彩。
村道上积雪被清扫出窄窄的通道,家家户户门前都贴上了崭新的、墨迹淋漓的春联。红纸黑字,在满目萧瑟的冬日里,像一簇簇跳跃的火焰,灼灼燃烧着对来年的祈愿。门楣上挂起了红纸剪的“挂钱”,在寒风中簌簌抖动。偶尔一声“二踢脚”的炸响,“咚——咻——啪!”带着硫磺的辛辣味划破长空,引得村里的狗一阵狂吠,孩子们则兴奋地尖叫着循声跑去。空气里,炸油果子的浓香、炖肉的荤腥气、蒸馒头的麦甜香,还有熬糖瓜那特有的焦甜味儿,彼此纠缠、弥漫,织成了一张无形而诱人的网,将整个村庄笼罩在一种忙碌而期待的氛围里。
吴家的小院,也浸润在这份喧嚣之中,却比往年多了一份由内而外的、沉甸甸的暖意。
最显着的变化,是父亲吴建军。往年这个时候,他脸上的愁苦总是比贴上的春联还要深重,眉头拧成的疙瘩仿佛能夹死苍蝇,沉默得像一块压在全家心头的石头。而今年,那常年紧锁的眉头竟难得地舒展开来,虽然深刻的皱纹依旧刻在黝黑的脸上,像干涸土地上纵横的沟壑,但眼神里却少了那份沉甸甸的焦虑和茫然,多了几分如释重负的平静,甚至偶尔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微光。他依旧沉默寡言,但干活时手脚似乎格外麻利,劈柴的斧头落得更稳,扫雪的扫帚挥得更有力,连呵斥弟弟家宝别捣乱的声音,都似乎少了些往日的烦躁。
堂屋正墙上,吴小梅那张鲜红的“三好学生”奖状,被精心地贴在了最显眼的位置,旁边还特意贴了两张印着胖娃娃抱鲤鱼的年画作为陪衬。奖状在昏暗的光线下依旧鲜艳夺目,像一枚小小的勋章,无声地诉说着这个家庭的某种“体面”。李秀云进进出出,脸上的笑容明显多了,也真切了。蒸年糕、炸丸子、炖肉,灶房里整天热气腾腾,忙碌却有序。她甚至破天荒地,用炸丸子多出来的油渣,给吴普同和吴家宝一人烙了一个小小的、撒了芝麻的油酥烧饼,香得小哥俩围着灶台直转悠。
除夕这一天,吴家的忙碌达到了顶点。午后,李秀云开始张罗一年中最重要的一餐——年夜饭。今年准备的菜码,明显比往年丰盛。除了必不可少的白菜粉条炖肉(肉片明显厚实了不少),还有一小碗金黄油亮的炸带鱼(这在平时是绝对的稀罕物),一盆用猪头、猪蹄和下水烀得烂熟的“猪头糕”(冷却后凝成冻,是下酒的好菜),一碟自家腌的咸鸭蛋(蛋黄流油),当然还有象征年年有余的、用面粉捏成的小面鱼。主食是雪白松软的大馒头和粘糯香甜的黄米面年糕。虽然离镇上富裕人家的年夜饭还有距离,但在吴普同的记忆里,这已是前所未有的丰盛。
暮色四合,零星的鞭炮声开始密集起来,空气中弥漫着越来越浓烈的硝烟味。吴家堂屋的方桌被擦得锃亮,摆上了热气腾腾的菜肴。昏黄的煤油灯换上了一根新捻子,灯光似乎也明亮了几分。一家人围坐桌旁,连平时坐不住的吴家宝也乖乖坐好,眼巴巴地望着桌上的肉菜。
吴建军坐在主位,面前破例摆上了一小盅散装白酒。那酒液浑浊,气味辛辣,但他看着它的眼神,却带着一种近乎郑重的意味。李秀云给孩子们盛好饭,也给自己倒了小半碗。
“爹,娘,过年好!”吴小梅脆生生地抢先说道,小脸上满是过节的兴奋。
“过年好!过年好!”李秀云笑着应和,夹了一大块带鱼放到小梅碗里,“俺小梅最乖!”
吴家宝也学着喊:“过年好!我要吃肉!”
吴普同跟着低声说了句:“爹,娘,过年好。”目光却不由自主地瞟向父亲面前那盅酒。
吴建军没说话,只是端起酒盅,凑到嘴边,浅浅地抿了一口。辛辣的液体滑过喉咙,他的眉头微微皱了一下,随即又舒展开。他放下酒盅,目光缓缓扫过桌上的饭菜,扫过穿着新罩衫(虽然是用旧棉袄改的)的小梅,扫过眼巴巴盯着肉的家宝,最后落在了低头扒饭的吴普同身上,停留了片刻。
屋外的鞭炮声越来越密集,像炒豆子般噼啪作响,偶尔夹杂着“二踢脚”沉闷的炸响。屋内的气氛在食物的香气和灯火的暖意中渐渐升温。
几口烧酒下肚,吴建军的脸颊泛起了一层淡淡的红晕。那常年如同冰封湖面的沉默,似乎被这微醺的酒意和屋外的喧嚣融化开了一道缝隙。他清了清嗓子,那声音带着一种久违的、试图打破沉寂的试探性。
“今年……”他开口了,声音比平时略显沙哑,却带着一种奇异的、努力想表达的顺畅,“这年……过得还行。”
李秀云立刻接话,语气是压抑不住的扬眉吐气:“那是!建军,你是不知道,我去赶集买这点肉和鱼,腰杆都比往年直!今年咱家,算是翻过身来了!”她说着,又夹了一筷子肥瘦相间的炖肉放到吴建军碗里。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凡人吴普同请大家收藏:(m.x33yq.org)凡人吴普同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