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姥姥!祝您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吴普同带着弟弟妹妹,走到姥姥跟前,恭恭敬敬地作揖问好,把怀里的包袱和小竹篮递过去。
“好孩子!好孩子!快起来!”姥姥笑得合不拢嘴,赶紧把孩子们拉起来,粗糙温暖的手挨个抚过他们的脸颊,“来就来,还带什么东西!快让姥姥看看,都长高了!”她打开包袱,看到那两双针脚细密、纳得结结实实的千层底新布鞋,眼圈微微有些发红,“秀云,你这手巧的……妈穿着肯定舒服!”她又拿起竹篮里的鸡蛋,连声说,“好,好,自家的鸡蛋香!”
李秀云被母亲夸得有些不好意思,忙说:“妈,您喜欢就好。快试试鞋合脚不?”
大姨李秀英凑过来,拿起一只鞋,啧啧称赞:“秀云这手艺是越来越好了!瞧瞧这底纳的,多厚实!妈,您穿上试试!”二姨李秀芬也笑着点头:“就是,咱姐几个里,就数秀云手最巧。”
这时,二姨夫赵志刚也走了过来,笑着对李秀云说:“秀云有心了。妈穿上新鞋,走路更稳当。”他又转向吴建军,递了根烟,“建军,听说你家要盖新房了?宅基地批下来了?在村西北角?”
吴建军接过烟,点点头,简短地回答:“嗯,批了。正拉土垫地基呢。”
“好事啊!盖房子是大事!”赵志刚划着火柴,给吴建军点上烟,“有啥需要帮忙的,尽管说。粮站那边,有时也能弄点计划外的平价材料票,到时候我帮你留意着。”
“那敢情好,先谢谢二姐夫了。”吴建军吸了口烟,脸上露出一丝难得的、带着点期盼的笑容。
女人们很快就扎堆聊起了家常。灶房里热气腾腾,大姨、二姨带来的媳妇们和本家的几个婶子正忙着张罗晌午的寿面。院子里,男人们则围坐在一起,抽着烟,喝着大叶子茶,话题从地里的庄稼长势、今年的雨水,慢慢扯到了更远的地方。
舅舅李建国嗓门最大:“……今年雨水还算匀称,麦收时没赶上连阴天,收成看着还行。就是这化肥,越来越贵了!碳酸氢铵都涨了价,尿素更是不敢想!前两年哪用买这么多化肥?地力都靠粪肥养着……”
二姨夫赵志刚点点头,接话道:“可不是嘛。粮站收购价倒是也提了点,但算上化肥、农药、浇水的钱,落到手里的,也就那么回事。现在镇上的厂子招工,好多年轻人都想往城里奔,不愿意下地了。这不,我们粮站前阵子招临时工扛麻包,一天给一块二,都抢破头!”
“一块二?”大姨夫在一旁咂舌,“那一个月下来也三十多块了!顶得上咱地里刨食小半年!”
“那也得有门路啊!”一个本家的叔伯叹口气,“咱这老农民,除了在地里刨食,还能干啥?建军在窑厂,不也是力气活?”
吴建军闷头抽烟,没接话。窑厂的活计辛苦,工钱也有限,但胜在稳定,是他支撑这个家的重要来源。
“要说变化,”二姨夫赵志刚推了推眼镜,他消息向来灵通,“村里变化也不小。去年通了电,今年我看村东头张有福家,又添了台大彩电!那家伙,晚上一开,半个村子都能听见动静,一群人围着看,跟看电影似的!听说花了小两千呢!”他说着,目光似有若无地扫过吴建军和李秀云。
提到电视,李秀云腰杆不自觉地挺直了些,脸上带着点矜持的笑意,接话道:“我们家年前也添了台黑白的,小是小点,但孩子们爱看,晚上也能解解闷。”她的语气平淡,却带着一种扬眉吐气的轻松。往年回娘家,听到别人家添置了什么,她只能沉默地听着,心里像压了块石头。现在,她终于也能坦然地说一句“我们家也有了”。
“哟!秀云家也买电视啦?”大姨李秀英惊喜地叫起来,“还是你们脑子活!日子越过越红火了!啥牌子的?图像清楚不?”
“牡丹牌的,14寸。”李秀云笑着回答,“清楚,孩子们可爱看那个《西游记》了。”
“真好!真好!”大姨连连点头,“等秋后闲了,我得去你家瞧瞧稀罕!” 周围几个亲戚婶子也投来羡慕的目光,七嘴八舌地夸赞起来。
“秀云能干,建军也踏实肯干,这日子就该越过越好!”
“是啊,孩子们也大了,能帮衬了,普同学习还好!”
“苦日子熬出头了!”
这些朴实的夸赞,像一股股暖流,熨帖着李秀云的心。她脸上笑着,嘴里谦逊地应着“都是瞎忙活”,心里却像喝了蜜一样甜。这份被认可、被羡慕的感觉,她已经太久没有体会到了。
灶房里飘出更浓郁的香气。大铁锅里煮着长长的寿面,白气蒸腾。另一口锅里炖着肉,浓郁的肉香霸道地盖过了所有味道,引得孩子们像小馋猫似的,不停地往灶房门口张望。舅舅李建国不知从哪里搬出一个大西瓜,用刚从井里打上来的冰凉的井水镇着,翠绿的瓜皮上沁着晶莹的水珠。
“开饭喽!”随着一声吆喝,寿宴开始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凡人吴普同请大家收藏:(m.x33yq.org)凡人吴普同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