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竹声渐稀,春联依旧鲜红,但年的浓烈气息如同渐渐散去的硝烟,在正月十五的元宵节过后,便不可逆转地一天天淡薄下来。对于吴普同而言,这个寒假是他进入大学后的第一个长假,也是他多年来第一次彻底卸下了学业重负的春节。没有了高三时悬在头顶的高考利剑,没有了复读时夜以继日的疯狂刷题,这个假期显得格外漫长而……慵懒。
整个春节,他的生活节奏几乎可以概括为“吃喝”二字。不是在自家温暖的炕头上,吃着母亲精心准备的、油水十足的家乡菜——肥而不腻的扣肉、酥烂入味的炖鸡、自家灌的香气扑鼻的腊肠;就是穿着新棉袄,跟着父亲或是母亲,提着糕点、糖果,穿梭于亲戚邻里之间拜年走访。在舅舅家,大块的羊肉火锅吃得人额头冒汗;在二姨家,新鲜的河鱼汤鲜美得能吞下舌头;即使是在关系不算太亲近的姑姑家,也少不了一顿丰盛的招待。餐桌成了维系亲情、表达祝福的核心舞台。耳边充斥着长辈们关切的询问、孩子们追逐嬉闹的欢笑声,以及酒杯碰撞的清脆声响。夜晚,则常常是围坐在火炉旁,看着那台黑白电视里重复播放的晚会节目,或者有一搭没一搭地听着父母和来访的客人唠着村里的琐事、今年的收成和来年的打算。
这种完全沉浸于世俗烟火气中的生活,起初让吴普同感到无比放松和惬意。他几乎忘记了微积分的符号,抛开了英语单词的困扰,甚至很少去触碰带回来的那几本下学期的新教材。他像一块干涸的海绵,贪婪地吸收着这份久违的、纯粹的家庭温暖和闲适。然而,当假期一天天流逝,这种过于松弛的状态,反而让他内心深处生出一丝隐隐的不安和……空虚。尤其是初五那次并不算十分融洽的发小聚会后,他更清晰地感觉到,某种东西正在悄然改变。他开始有些怀念校园里那种有目标、有节奏的生活,怀念在图书馆里心无旁骛啃书本的充实感。这种“无所事事”的安逸,久了,竟也成了一种甜蜜的负担。
终于,日历翻到了开学报到的日子。空气中还残留着年的余味,但离别的愁绪和对新学期的隐约期待,已经开始在心头交织。吴普同再次收拾行装,告别了依依不舍的家人,踏上了返回保定农业大学的路途。
重返校园,一切似乎还是老样子。光秃的枝桠在春寒中摇曳,宿舍楼里弥漫着熟悉的气味,316宿舍的门被推开时,那股混合着烟草、汗液和青春荷尔蒙的气息扑面而来。室友们也陆续回来了。康大伟依旧是那副沉稳干练的样子,已经开始整理新学期的班务计划;李政的书桌很快就堆起了新的书籍;梁天赋和杨维嘉则带回了更多关于学生会的“内部消息”;李学家继续着他的“宅男”生活;张卫平依旧沉默而神秘。周磊是最后一个拖着行李箱回来的,脸上带着假期放纵后的疲惫,以及一丝不易察觉的……心虚。
开学后的头几天,主要是办理注册、领取新教材、熟悉新学期的课程安排。一种新的忙碌节奏开始逐渐取代假期的慵懒。但悬在所有人心头,尤其是像吴普同这样在意成绩的学生心头的,是上学期期末考试成绩的公布。
那天下午,刚上完课回到316宿舍没多久,门口就响起了敲门声。康大伟拉开门,只见学习委员王心凌站在门外,手里拿着一个文件夹。
“班长在吗?还有,这是你们宿舍的成绩单,辅导员让我交给各班班长,再由班长通知到个人。”王心凌的声音清脆,将一张打印好的表格递给了康大伟。
“好的,辛苦了,心凌。”康大伟接过表格。
“不客气,记得通知到位啊,尤其是……”王心凌的目光在宿舍里扫了一圈,似乎在寻找某个特定的人,但没有多说,点点头便离开了。
宿舍里瞬间安静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康大伟手中那张薄薄的纸上,仿佛那有千钧重。空气似乎凝固了,连李学家的耳机里漏出的微弱音乐声都听得清清楚楚。
康大伟走到宿舍中间,清了清嗓子,目光落在纸上,开始逐一念名字和主要情况。他的语气尽量保持平静和公事公办:
“李政,总分班级第五,各科均通过。”
李政推了推眼镜,脸上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放松,轻轻“嗯”了一声。
“梁天赋,总分班级第十二,通过。”
“杨维嘉,总分班级第十五,通过。”
梁天赋和杨维嘉对视一眼,表情没什么变化,似乎对这个结果早有预料。
“李学家,总分班级第二十八,低空掠过,都及格了。”
李学家像是松了口气,重新把耳机塞紧,继续晃悠他的腿。
“张卫平,总分班级第二十,通过。”张卫平坐在自己床沿,闻言只是微微点了点头。
“吴普同,”康大伟念到这里,语气似乎微微顿了一下,抬眼看了一下吴普同,声音提高了一些,带着明显的赞许,“总分班级第三!获得二等奖学金,五百元!”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凡人吴普同请大家收藏:(m.x33yq.org)凡人吴普同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