卸下了英语四级这块沉甸甸的巨石,吴普同感觉新学期天空的颜色都仿佛明快了几分。那根自入学以来就一直紧绷的、关乎学位证命运的弦,终于可以暂时松弛下来。然而,这种松弛并非意味着懈怠,而是一种可以将有限精力进行更合理分配的战略转移。新的目标,如同航道上新的灯塔,已然亮起——本学期期末的全国计算机二级考试。
计算机,这个曾经让他感到陌生甚至有些畏惧的“大脑袋”机器,在经过上学期的初步接触和VB课程的洗礼后,在他眼中逐渐褪去了神秘和冰冷的色彩,显露出其建立在严密逻辑之上的、可供驾驭的工具属性。尤其是当他凭借自己的努力和思考,成功让一段代码运行出预期结果时,那种纯粹的、创造的乐趣,是背诵课文或解出数学题所无法比拟的。他知道,在这个信息化浪潮初现端倪的时代,掌握计算机技能,或许将成为他未来区别于普通务工者、寻求更好发展机会的一块重要敲门砖。
因此,当其他同学还在为免修英语而沾沾自喜,计划着多睡懒觉或者投身社团娱乐时,吴普同已经将自己的课余时间表进行了重新规划。学校机房,那个弥漫着塑料加热和机器低鸣气味的地方,取代二号教学楼自习室,成为了他除正常上课外最频繁出入的场所。
他去机房的次数明显增多了。下午没课的时候,他常常一待就是两三个小时。他不再仅仅满足于完成VB课程要求的作业,而是开始系统地自学计算机二级考试的相关内容。他借来了厚厚的辅导教材,对着机房电脑,一遍遍练习着DOS命令、WPS文字处理、数据库FoxBase的基本操作,甚至开始尝试理解一些简单的编程逻辑。敲击键盘的声音,从最初的生涩、迟疑,逐渐变得连贯、自信起来。屏幕上闪烁的光标和跳动的字符,在他眼中不再是令人困惑的密码,而是可以被他理解和指挥的士兵。
变化的,不仅仅是他独自奋战的身影。不知从何时起,或许是某次在二号教学楼相遇时的随口一提,或许是意识到彼此都需要加强计算机练习,吴普同开始“约”马雪艳一起去机房。这个“约”字,带着一种心照不宣的试探和小心翼翼的期待。
“马雪艳,”一次在二号楼自习间隙,他状似随意地提起,“我下午想去机房练习二级的内容,你……要不要一起去?那边机器有时候也紧张。”
马雪艳从书本中抬起头,眼神里闪过一丝犹豫,她自己的四级还没过,按理说应该多花时间在英语上。但看着吴普同真诚而带着些许期待的眼神,她轻轻点了点头:“好。我……我也需要练练操作。”
第一次相约机房,气氛还带着些许陌生的尴尬。两人各自找了一台相邻的机器坐下,戴上耳机,便沉浸在自己的练习中。除了偶尔遇到操作问题,会侧过头低声询问一句“这个命令怎么输不对?”或者“这个格式总是调不好”,大部分时间都是沉默的。但这种沉默,与独自一人时的孤独感截然不同。知道旁边有一个熟悉的人,同样在为一个目标而努力,这种无声的陪伴本身就带着一种安心的力量。
随着次数增多,这种机房里的“并肩作战”也变得自然起来。他们会互相交流遇到的问题,分享自己发现的小技巧。吴普同逻辑思维强些,在理解编程概念和命令格式上略有优势;而马雪艳心思细腻,在文档排版和细节操作上往往更胜一筹。他们互相学习,互相补充,效率竟比一个人埋头苦干要高上不少。有时,当两人都完成了一个阶段的练习,会不约而同地停下来,活动一下僵硬的脖颈,相视一笑,那笑容里带着共同克服困难的默契和淡淡的成就感。机房里昏暗的光线,屏幕闪烁的光芒映在彼此年轻而专注的脸上,构成了一幅充满现代感却又透着温情的画面。
除了有计划地相约机房,更让吴普同感到一种微妙悸动的,是那些“不自觉地经常相互偶遇”。
仿佛有一种无形的磁力,在牵引着他们的轨迹。有时,吴普同刚走出宿舍楼,想着去食堂吃晚饭,一抬头,就看到马雪艳也正从女生宿舍区那个方向走来,两人目光相遇,都会微微一愣,然后自然地走到一起,并肩走向食堂。吃饭时,他们会聊聊当天的课程,吐槽一下某个严厉的老师,或者简单规划一下晚自习的安排。
有时,在图书馆浩如烟海的书架间,吴普同正为查找一份专业资料而穿梭,在一个转角,会意外地看到马雪艳也正踮着脚,试图拿取高处的某一本书籍。他会自然地走上前,帮她取下那本书,换来她一声轻声道谢和浅浅的笑容。
甚至是在水房打开水,在去往不同教学楼的林荫小道上,这种“不期而遇”也变得越来越频繁。起初,吴普同以为这只是巧合,但次数多了,他心底渐渐明白,这或许并非全然偶然。他发现自己也开始下意识地留意她的课程表(通过平时闲聊得知的片段拼凑),留意她常去的自习室和活动范围。他会“恰好”在那个时间点出现在她可能经过的地方,而她,似乎也是如此。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凡人吴普同请大家收藏:(m.x33yq.org)凡人吴普同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