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吴普同将那张写满周密计划的信纸,用图钉郑重地按在自己书桌前的墙壁上时,他仿佛不仅仅是在规划时间,更像是在构筑一道抵御懈怠与迷茫的防线,一场向着自我设定目标发起的、静默而坚定的冲锋。计划的详尽程度,几乎到了苛刻的地步,是他性格中那份务实与坚韧的极致体现。
信纸上,钢笔字迹工整而清晰:
总体目标:
1. 本学期通过计算机三级(数据库技术)考试。
2. 本学期通过自学考试四科(《政治经济学》、《国民经济管理概论》、《大学语文》、《计算机应用基础》)。
阶段划分:
· 第一阶段(约8周): 通读所有教材(计算机三级教程 + 四科自考教材)。目标:理解基本概念,搭建知识框架。每周分配固定章节,确保进度。
· 第二阶段(约4周): 精读同步练习册,结合教材,攻克重点、难点。目标:掌握核心考点,具备初步解题能力。
· 第三阶段(约3周): 全面复习,查漏补缺,主攻高频考点和易错点。目标:巩固记忆,提升应试熟练度。
每日时间分配(示例):
· 早晨 6:30-7:30: 英语(协助马雪艳或自修)/ 背诵自考文科概念。
· 上午课程时间: 专注专业课,确保不影响主修学业。
· 下午 14:00-17:30: 自习室。主攻计算机三级内容(理论+潜在上机练习构思)。
· 晚上 19:00-22:00: 自习室。主攻自考科目学习(按计划轮换)。
· 周末: 全天自习,按比例分配计算机与自考学习时间,适当延长。
计划是冰冷的文字,而执行则需要滚烫的汗水和铁一般的纪律。幸运的是,吴普同恰恰是一个执行力极强的学生。多年来的求学经历,尤其是高中复读那段暗无天日的岁月,早已将自律刻进了他的骨子里。他不需要外界的鞭策,内心的目标感和对未来的紧迫感,就是最强劲的驱动力。
于是,校园里开始出现这样一道固定的风景线。每天清晨,当大多数同学还在与睡梦纠缠时,吴普同已经悄然起身,洗漱完毕,或是在宿舍楼顶迎着初升的朝阳低声诵读,或是和马雪艳约在晨光熹微的小花园里,进行半个小时的英语“早课”。他督促马雪艳背单词,自己也顺便巩固;他帮她分析一两个长难句,同时也锻炼自己的语感。
上午的专业课,他听得格外认真,笔记做得一丝不苟。他知道,这是他的根本,绝不能因为额外的计划而本末倒置。课堂上的他,眼神专注,仿佛要将老师讲的每一个字都吸收进去。
而一天中真正属于他“自我征战”的时间,是下午和晚上。二号教学楼那间他们固定的自习室,成了他和马雪艳的“第二个宿舍”。他总是提前到达,占据那个靠窗的、光线最好的角落。桌子上,很快就会被各种书籍占据半边江山——左边是厚重的计算机三级教程和几张手写的算法流程图草稿,右边是几本自考教材和对应的练习册,分门别类,井然有序。
马雪艳就坐在他身边。起初,她还有些不适应这种高强度、高密度的学习节奏。看着他像上了发条的钟表一样,严格按照计划切换学习内容,神情专注,仿佛外界的一切都与他无关,她既感到心疼,又有些微妙的被忽视感。她偶尔会想和他小声说句话,或者用笔轻轻戳他一下,但看到他紧蹙的眉头和沉浸在书山题海中的侧影,那些小动作便都化作了无声的理解和支持。
她很快调整了自己。她不再试图打扰他,而是将他这种专注视为一种榜样。她也在自己的英语世界里埋头苦干,做阅读,练听力,背范文。学习累了,她会悄悄抬起头,活动一下僵硬的脖颈,目光不自觉地落在身边的吴普同身上。他有时会对着计算机教材上复杂的数据库关系模型图久久沉思,手指在纸上无意识地划拉着;有时则会快速翻阅自考教材,用不同颜色的笔在书上勾画重点,发出沙沙的声响;遇到难题时,他会下意识地咬住笔杆,眉头锁成一个“川”字,直到豁然开朗,那紧锁的眉头才会骤然舒展,眼神里闪过一丝亮光。
她就这样静静地陪着他。在他需要讨论一个计算机逻辑问题时,她会努力理解,给出自己虽然外行却充满真诚的建议;在他背诵政治经济学概念感到枯燥烦闷时,她会充当听众,听他磕磕绊绊地复述,偶尔提醒他漏掉的要点;在他完成一个阶段任务,略显疲惫地靠在椅背上时,她会适时地递过去一颗水果,或者一杯早已晾温的白开水。
他们的交流变得比以前少了很多,但每一个眼神的交汇,每一次无声的陪伴,都仿佛在诉说着更深层次的理解与默契。自习室里人来人往,低声的讨论、翻书声、咳嗽声此起彼伏,但在他们俩的小小世界里,时间仿佛是以另一种更缓慢、更坚实的节奏在流淌。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凡人吴普同请大家收藏:(m.x33yq.org)凡人吴普同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