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竹声带来的年味尚未在空气中完全消散,正月十五的元宵刚过,吴普同便收拾好行囊,准备提前返校。这一次,离家不再有去年夏天那份沉甸甸的压力,心底反而涌动着一股难以言喻的、轻快的期盼。这期盼,源于他与马雪艳的一个小小约定——提前两天返校,在同学们尚未蜂拥而至之前,独享一番校园的宁静。
“这么早就走?不多待两天?”母亲李秀云一边往他的背包里塞着煮熟的鸡蛋和家里做的年糕,一边有些不舍地问。新房里还残留着春节特有的喜庆气息。
“嗯,妈,学校里有点事,得早点回去准备。”吴普同含糊地解释着,脸上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笑意。他没有明说是为了去见马雪艳,但李秀云看着儿子那比往年明亮许多的眼神,心里也猜到了七八分,便不再多问,只是细细叮嘱着路上小心。
重返保定,初春的校园果然还沉浸在一片静谧之中。高大的杨树光秃秃的枝桠直指灰蓝色的天空,去年留下的落叶堆积在角落里,等待着清扫。宿舍楼里空空荡荡,只有零星几个像他一样提前回来的学生,脚步声在走廊里回荡,显得格外清晰。空气中还弥漫着假期特有的、无人打扰的尘埃味道。
但这种空旷与冷清,在吴普同见到马雪艳的那一刻,便瞬间被驱散了。两人约在熟悉的食堂门口见面,马雪艳穿着一件红色的棉服,衬得她的脸庞愈发白皙,看到吴普同,她小跑着过来,脸上绽开明媚的笑容,仿佛将还未完全到来的春天提前带到了他面前。
“等很久了吗?”吴普同接过她手里的小包。
“没有,我也刚到。”马雪艳摇摇头,很自然地挽住他的胳膊,“学校里真安静啊,感觉像整个校园都是我们俩的。”
这两天,成了他们难得奢侈的独处时光。没有密集的课程,没有占座的压力,也没有室友们的喧闹。他们可以慢悠悠地在几乎无人的食堂吃一顿饭,可以并肩在寂静的林荫道上散步,聊着各自家乡过年的趣事,分享着对家人细微的思念。傍晚,他们甚至会带着书本,去到空旷的阶梯教室,那里只有他们两个人,灯光将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安静得能听到彼此的呼吸和翻书声。这种宁静的、不受打扰的陪伴,极大地慰藉了短暂分别带来的思念,也为即将开始的新学期注入了温柔的暖意。
然而,这宁静的“蜜月期”总是短暂的。两天后,随着返校潮的来临,校园如同一个沉睡的巨人,迅速苏醒并恢复了往日的喧嚣。行李箱轮子的滚动声、久别重逢的欢呼声、宿舍楼里的喧闹声,再次构成了校园生活的主旋律。大三第二学期的序幕,正式拉开。
吴普同几乎没有任何适应过程,便再次启动了高效运转的模式。他迅速规划了新学期的目标:挑战更高级别的全国计算机四级考试,同时,自学考试再报四门课程,向着最终拿下第二个本科文凭的目标稳步推进。他将那张详细到每周任务的学习计划表更新,重新钉在了书桌前。计算机四级的教材比三级的更加厚重,内容涉及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原理等更深奥的知识;新报的四门自考课程教材也很快从火车站地下书城淘了回来,堆在桌角,像一座等待征服的新山头。
与上学期不同的是,马雪艳的状态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成功跨过英语四级的门槛,如同卸下了背负许久的沉重枷锁,她整个人都显得轻松明媚了许多。眉宇间那抹因焦虑而产生的淡淡愁绪消散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从容和安定。她不再需要将绝大部分精力投入到那种近乎绝望的备考中,学习的节奏自然而然地放缓了下来。
这学期他们专业的课程安排也确实轻松了不少,多了不少选修课和实践环节,留给学生自主支配的时间更加充裕。于是,马雪艳的生活重心,在不知不觉中,悄然偏移。她依然每天和吴普同一起出现在自习室,但角色已经从一个并肩作战的“战友”,更多地转变为一个温暖而坚定的“陪伴者”与“支持者”。
她成了占座的“专家”。知道吴普同喜欢靠窗、光线好、相对安静的位置,她总会比他更早一些到达自习室,用书本和水杯为他们占据那个熟悉的“老地方”。当吴普同背着沉甸甸的书包匆匆赶来时,总能看到她坐在那里,对他露出一个“搞定”的安心笑容。
她也是细心的“后勤部长”。她的书包里,除了自己的书本,总会多出一些东西:一个洗干净的苹果,几块独立包装的饼干,或者一瓶吴普同喜欢喝的饮料。在他学得忘我,错过打水时间时,她会默默地拿起他的水杯,去开水间为他续上热水。有时看他对着复杂的计算机算法眉头紧锁,长时间一动不动,她会轻轻碰碰他的胳膊,递过去一块剥好的巧克力,低声说:“歇一会儿,吃点东西,换换脑子。”
更多的时候,她只是安静地坐在他身边,做着自己的事情——看看选修课的闲书,整理一下笔记,或者预习一下并不算难的专业课。偶尔,她会从书本中抬起头,目光落在身旁全神贯注的吴普同身上。看着他时而奋笔疾书,时而凝神思考,时而因为攻克一个难点而眼神发亮,时而又因遇到瓶颈而下意识地咬住笔杆……她就那么静静地看着,眼神温柔,仿佛能从他努力的身影中,看到他们清晰而可靠的未来。这种无声的陪伴,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力量,让吴普同在枯燥繁重的学习中,始终能感受到一份安稳的依靠。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凡人吴普同请大家收藏:(m.x33yq.org)凡人吴普同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