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吧你,”康大伟嗤之以鼻,“我们那是卖苦力,你那是体验生活,能一样吗?”
梁天赋也不争辩,只是笑,转而问起学校这边的情况,尤其是封闭管理期间的种种。当他听到吴普同和马雪艳靠着寻呼台联络时,不由得挑了挑眉,拍了拍吴普同的肩膀:“可以啊,老吴,够浪漫的,这搁古代就是鸿雁传书了。”
众人的哄笑声中,316宿舍终于恢复了往日的“满员”状态,虽然各自的心境和经历已然不同,但这份久违的喧闹与完整,依旧带来了一种安稳的归属感。
随着论文提交截止日期的临近,最后的关卡——论文答辩,也如期而至。与往年传说中师兄师姐们如临大敌、严阵以待的气氛不同,这一年的答辩,出乎意料地呈现出一种近乎“走过场”的宽松氛围。
答辩被安排在各个系的教研室进行,等待区的学生们虽然依旧有些紧张,但比起往年那种如同上刑场般的凝重,气氛要和缓得多。大家低声交流着,脸上更多是即将解脱的期待。
吴普同的答辩被安排在农学系三楼的一间小会议室。当他带着精心准备的PPT和论文稿走进去时,发现坐在对面的三位答辩老师,都是本系相熟的专业课老师,其中就有他比较敬重的郑老师。老师们的神情都很平和,甚至带着一丝宽容的笑意。
“吴普同同学,请简述一下你论文的主要内容和创新点。”主答辩的郑老师温和地开口。
吴普同深吸一口气,按照演练过多次的思路,清晰流畅地开始陈述。他讲到了自己在红星饲料厂的实习观察,讲到了对饲料效率影响因素的分析,也提到了结合经济管理知识对成本控制的一些思考。整个过程大约持续了十分钟。
在他陈述完毕后,郑老师点了点头,和其他两位老师低声交流了几句,然后才转向他,提了几个不痛不痒的问题:“你认为你的研究对中小型养殖场有什么实际意义?”“数据收集过程中遇到最大的困难是什么?”都是些可以在论文中找到答案,或者凭借实习经验就能回答的问题。
根本没有出现传说中那种刨根问底、穷追猛打的学术拷问。吴普同谨慎而条理地回答完后,郑老师便微笑着示意他可以离开了。
“这就……结束了?”走出答辩教室时,吴普同还有些恍惚,感觉积蓄了许久的力量,打在了一团柔软的棉花上。
在走廊里,他遇到了刚刚结束答辩出来的马雪艳。她也是一脸如释重负又带着点不可思议的表情。
“你们那边怎么样?”两人异口同声地问,随即都笑了。
“太轻松了,”马雪艳小声说,“王老师就问了我检测方法的原理,还有数据可靠性怎么保证,然后就让我出来了。”
“我也差不多,”吴普同摇摇头,“感觉老师们都比平时和蔼可亲。”
后来他们才从其他同学那里得知,这似乎是学校心照不宣的安排。考虑到这届毕业生经历了疫情冲击和实习波折,只要能顺利完成论文,没有明显的硬伤,答辩基本上都会予以通过。这更像是一个完成学业的仪式,而非严格的学术考核。这个消息让大家都松了一口气,但同时也隐隐有一丝异样的感觉——这场席卷一切的疫情,似乎连大学最后一道严肃的关卡,也悄然改变了模样。
无论如何,论文答辩的顺利通过,意味着大学四年的学业即将画上句号。压在心头最大的一块石头终于落地,轻松和喜悦成为了校园里的主旋律。穿着学位服拍照留念的学生们成群结队地出现在校园的各个角落,图书馆前、教学楼旁、林荫道上,处处都是欢声笑语和相机快门的咔嚓声。
吴普同和马雪艳也穿着租来的学位服,在熟悉的二号教学楼前,请路过的同学帮忙拍下了一张合影。照片上,两人并肩站着,阳光透过梧桐树叶洒在他们身上,学位帽的流苏在微风中轻轻晃动,他们的脸上洋溢着青春的笑容,和对未来无限的期待。背后是经历了风雨、重归宁静的校园,而前方,是属于他们的、即将展开的广阔人生。
喜欢凡人吴普同请大家收藏:(m.x33yq.org)凡人吴普同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