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拿起一个厚厚的、沾满油污的记录本递给吴普同:“这是交接班记录和生产日志,每两个小时要记录一次关键参数,粉碎机电流、混合时间、熟化温度、制粒机负荷等等。出现任何异常,比如设备异响、参数波动、产品质量肉眼可见的变化,都要立刻记下来,并想办法处理。”
吴普同接过记录本,感觉沉甸甸的。
“光记下来不行,还得会看,会分析。”赵师傅指着仪表盘上那些跳动的指针和数字,“比如制粒机主电机电流突然升高,可能是模孔堵塞了,或者进料水分不对。你得能根据这些蛛丝马迹,判断出大概问题在哪,然后才能去找维修工,或者调整操作。”
正说着,靠近包装线的一台提升机突然发出“嘎吱”一声异响,随后运行声音变得沉闷起来。
“听见没?”赵师傅耳朵一动,立刻朝那边望去,“声音不对,像是卡了什么东西,或者轴承有问题。小吴,你去叫老周,让他先停掉那段传送带,我去看看。”
吴普同愣了一下,随即反应过来“老周”可能是负责那片区域的操作工或班长,他赶紧按照赵师傅指的方向跑过去。很快,一个穿着同样工装、戴着安全帽的老工人跟着他过来了,熟练地按下了紧急停止按钮。赵师傅已经拿来了工具,开始检查提升机。
吴普同站在一旁,看着赵师傅和老周配合默契地排查问题,感觉自己像个局外人,有些手足无措。他努力想从他们的对话和动作中看出点门道,但那些专业术语和熟练的操作,对他而言还太过陌生。
问题不大,似乎是有块较大的结块料卡住了畚斗,清理之后,设备很快恢复了正常运行。车间里巨大的噪音再次充斥耳膜。
赵师傅走回来,用棉纱擦着手上的油污,对吴普同说:“看到了吧?这就是异常处理。小问题,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就影响不大。要是没听出来,或者不当回事,可能就把畚斗拉变形,甚至扯断皮带,那就要停产维修,损失就大了。”
“嗯,记住了,赵师傅。”吴普同用力点头。他第一次如此真切地感受到,在这喧嚣的车间里,经验和警觉性是多么重要。
整个上午,吴普同就跟着赵师傅在车间里穿梭。赵师傅边走边讲,遇到什么就讲什么,语言朴实,甚至有些粗粝,但句句都是多年积累下来的干货。吴普同像个海绵一样,努力吸收着一切。他学着辨认不同原料粉碎后的细度,尝试感受熟化后饲料的湿度和温度,仔细观察颗粒饲料的成型质量和色泽。
车间里很热,加上劳保鞋厚重,不一会儿他的后背就湿透了,额头也沁出了汗珠,和空气中的粉尘混在一起,粘腻难受。噪音持续冲击着他的神经,让他有些头晕。但他不敢有丝毫懈怠,紧紧跟着赵师傅,眼睛努力地看,耳朵努力地听。
中午吃饭的时候,他和张卫平在食堂碰了面。张卫平被分在一科,主要负责原料的前处理和混合。
“怎么样?”吴普同扒拉着碗里的白菜炖粉条,大声问。食堂虽然比车间安静,但依然嘈杂。
“吵,脏,累。”张卫平言简意赅地总结,他脸上也带着疲惫,“一科粉尘更大,戴两层口罩都不顶事。带我的师傅还行,就是话少。”
“都一样。”吴普同深有同感,“赵师傅人不错,就是要求严,光听声音判断设备故障这一项,就够我学一阵子的。”
“慢慢来吧。”张卫平叹了口气,“总比在家里种地强。”
这话让吴普同沉默了一下。是啊,虽然辛苦,但这毕竟是一条不同于父辈的道路。
下午,赵师傅开始让吴普同尝试独立记录一些简单的参数。他指着仪表,告诉吴普同每个指针、每个数字代表什么,正常的范围是多少。吴普同拿着笔,小心翼翼地在本子上记录着,生怕看错或写错。
偶尔,赵师傅会考他。
“小吴,你看现在混合机电流偏低了点,可能是什么原因?”
吴普同回想上午学到的知识,不确定地说:“可能是……投料量不够?或者有粘连,没完全混合进去?”
“嗯,有点意思。”赵师傅不置可否,“再去看看投料口,问问当班的兄弟。”
吴普同跑去投料口查看,果然发现有一个原料仓快见底了,影响了投料速度。他跑回来告诉赵师傅。
“对喽!”赵师傅脸上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赞许,“眼要勤,腿要勤。光盯着仪表盘不行,得多跑现场。”
下班铃声响起时,吴普同感觉像是打了一场硬仗。脱下安全帽,头发早已被汗水浸透,一绺一绺地贴在额头上。工装上沾满了灰尘和饲料粉末,劳保鞋里脚掌发酸。耳朵里似乎还在嗡嗡作响,那机器的轰鸣声仿佛已经刻了进去。
但当他洗完手,看着记录本上自己写下的那些虽然稚嫩却清晰的数据,回想起今天认识的各种设备和学到的点滴知识,一种微小的、扎实的成就感,悄然冲淡了身体的疲惫。
他知道,这只是开始。在这个充满“车间味道”的世界里,他这头初生的“牛犊”,还有太多的东西需要学习和适应。路,还长得很。
喜欢凡人吴普同请大家收藏:(m.x33yq.org)凡人吴普同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