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玉却十分认真地说道:
“你要真有办法,一定要说出来!如今朝堂上淮西人、凤阳府的人还不少,如果你能提出有效的治理方案,我们会大力支持。”
“要是再拖下去,等我们都不在了,这事就更难办了!”
何秋脸色一变,他差点忘了这一点。而且现在都城在南京,对运河的依赖没那么大,此时治淮,难度或许比他想象中小一些。想到这里,何秋也不由得精神一振。
不管别人怎么想,在何秋看来,运河远不如淮河重要。就算漕运停了,还能用海运替代,不过是触动一些靠运河牟利的官员的利益。可要是淮河继续泛滥,整个两淮地区不知何时才能恢复唐朝时的繁荣景象!
何秋振奋起来,积极地对蓝玉说:
“凉国公,这事确实有个比较好的解决办法。”
他随手在地上画出洪泽湖和淮河一带的水路图,向蓝玉解释起来。
“你看,洪泽湖的形成是由于黄河改道,导致淮河水无法顺畅入海。原本洪水还可以流向淮河故道,但黄河泥沙的堆积使故道地势反超洪泽湖。”
“因此洪泽湖水只能滞留湖中,水位上涨便会向两侧漫溢,尤其南岸地势更低,祖陵正位于这一侧。”
“要消除洪泽湖对祖陵的威胁,关键在于疏浚淮河上游,并开挖一条宽阔的入海水道,及时排走湖水。”
“即便洪水来临,湖水也不致泛滥成灾。只是工程浩大,施工期间运河航运恐怕得暂停。”
何秋说得轻描淡写,实则治理难度超过黄河。
黄河故道众多,只需修建宽堤配合束水冲沙,便可逐渐冲刷河床泥沙,工程重在筑堤,虽规模不小,却远不及开凿洪泽湖入海水道艰巨。
其中症结在于运河——原本东西流向的淮河,因漕运需要被改出南北分支,又受运河闸口调度影响,使治淮更为复杂。
若暂不考虑运河,仅治理淮河本身则相对简单:顺势开道,引淮水东流入海,恢复其原有泄洪能力即可。
蓝玉闻言不禁咋舌。仅听描述便知需动员数十万民夫,耗时一两年,耗费钱粮堪比北伐战争。若非国库充盈,朱元璋根本不会考虑此议。
他忍不住追问:“依你先前所言,黄河也能治理?”
何秋先是点头,随即摇头。
“能治,却也不宜治。”
蓝玉不解:“此话怎讲?”
“黄河牵涉省份众多,人力需求更大。即便投入千万两白银,我也无法保证永绝水患。”
何秋苦笑,蓝玉陷入沉默。
若耗费巨资仍遭溃堤,朱元璋盛怒之下必斩治水官员祭天,谁又敢轻言治黄?
第302章 朱元璋的信重
何秋心知,即便在新中国,黄河治理仍耗费数十年光阴。虽经上下游联动治理,开封段仍是地上悬河,仅山东段河床有所下降。
要使黄河彻底转为地下河,尚需十数年乃至数十年。
他也清楚,现代治黄如此艰难,与清代治理不力有关。康熙朝虽暂保数十年安澜,却抬高了河床,损及河道。后来花园口决堤更令黄河危局雪上加霜。
如今身在明初,治理黄河虽然比前朝容易些,但要令西北百姓在上游种树,也绝非何秋、朱元璋或朱棣一声令下便能成事。
终究只是修修补补罢了。历经宋代那番折腾,加上辽、金、元三代对黄河漠不关心,昔日的母亲河早已不复往昔。
眼下当务之急,是将治水想法整理成奏折尽快呈给朱元璋。
次日清晨,朱元璋收到随行官员所呈的治水折子。他随手翻了两份,冷笑一声,便将奏折扔到一旁。
言辞浮夸,满纸皆是歌功颂德,一句治淮之策也无。朱元璋心中已将他们列为不堪重用之人。
而读到何秋与蓝玉的奏折时,他神色动容。无论是否可行,他们至少提出了思路。
朱元璋强压心绪,想到当年欧阳修上奏修六塔河的前车之鉴,他不愿见到看似完美的治河方案,实际却给淮河流域带来灾难。
若因决策失误导致人祸,朱元璋内心难安。
随后,他又翻开工部主事夏综的奏折,其方法与何秋几乎相同。
朱元璋不禁思量:莫非此策当真可行?他并不在意治淮是否影响运河通航,毕竟朝廷不倚仗运河为命脉。
即便当初命朱标巡视天下、择选新都,也从未考虑过大运河尽头的北平。朱元璋始终认为,北平为元朝旧都,**气过重,不宜为汉家王朝之都。
沉吟片刻,他唤来太监,传夏综与何秋进帐。
不多时,两人前后入帐。朱元璋赐座后,开口道:
“朕看你们二人治淮思路相近,想听听你们的见解。”
何秋从容不迫,将昨日对蓝玉所言复述一遍。夏综初时神色拘谨,越听越是赞同。待何秋说完,夏综当即说道:
“陛下,臣已无补充。”
见朱元璋脸色微沉,夏综连忙解释:
“臣所言属实。工部关于治理淮河、黄河的方案其实不少,但大多只能束之高阁。”
言及此处,他神色黯淡,似是真心关切治水之事。
朱元璋不由追问:
喜欢大明:开局捡个永乐大帝请大家收藏:(m.x33yq.org)大明:开局捡个永乐大帝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