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是远远望见遵化城的景象,何秋便断定在此地长居必然折损阳寿。
朱元璋与随行官员却显得不以为意。并非他们轻视环境问题,而是当前遵化的污染程度尚未达到必须整治的程度。这些历经乱世的务实者,深知年产万吨的钢铁厂何等珍贵,必将牢牢握在手中。
所幸现状尚可控制。
毕竟遵化大规模炼钢不过数年光景,即便采用高炉技术产量惊人,与后世钢铁巨头相比仍不足为虑。在何秋看来,当前污染程度远未达到后世标准,尚在可控范围。
但数十年后呢?
何秋心中忐忑,不知那时是否会有人主张关停遵化铁厂。
当地官员满面春风地迎驾而来。昔日的边防卫所如今已筑起巍巍雄城,在遵化百姓眼中,这全是蒙受皇恩浩荡。若无当今天子与燕王殿下垂青,何来今日富庶生活?
如今遵化南北通衢:北道直贯草原,这条昔日游牧民族南侵的通道,因大明强盛而成为边贸商路,东北胡人常经喜峰口来此采购铁锅;南道衔接运河,将精铁制品输往江南,换回绫罗绸缎。
这些由朱棣督造的水泥官道,为小城注入了蓬勃商机,连带着长芦地区也日渐繁荣。近年来两地相继设县,朝中更有人提议将遵化升格为州府——毕竟这般兴盛之地,非高位官员难以管辖。
第306章 遵化(下)
朱元璋面含春风对遵化县令说道:
“朕此行不过随意巡视,这便入城罢。”
县令连忙引圣驾至专用轨道前,此乃何秋当年指点的创举。遵化城内铁轨纵横交错,形似后世铁路却另有乾坤——往来其上皆是骏马牵引的货车。因铁厂每日需消耗巨量煤铁,人力运输效率低下,最终采用了何秋提议的铁轨马车方案。
此举虽耗铁甚巨,但对钢铁重镇而言不过九牛一毛。朱元璋登车后目光炯炯,这位马上天子立即洞察到其在军事运输上的潜力,当即殷切垂询:
“此车载重几何?日行几里?耗铁多少?”
“启禀陛下,此物名曰有轨马车,较寻常马车运力倍增......”
不仅如此,其速度比普通马车快上两倍,也更省马力。轨道虽然用铁量大,但也可用木质轨道替代,只是需要频繁更换。
“能否在全国铺设这种轨道?”
遵化县令犹豫片刻,略显迟疑地答道:
“此事臣与铁厂匠人商议过,较为困难。一来铺设这种轨道花费巨大,二来大明各地地形差异显着,轨道马车在陡坡处难以行驶,目前仅适用于平坦地势。”
朱元璋略感遗憾,但随即想到草原铺设轨道并无此困扰。
漠南草原地势平坦,若能将轨道贯穿草原,便可彻底掌控此地,北元余孽与瓦剌人不足为虑。
“你们研究一下,大明境内哪些地区适合推行轨道马车。命工部与户部共同参与,务必早日将轨道铺至草原。”
何秋在旁听闻,暗自惊叹朱元璋竟有如此远见,对技术进步亦持包容态度。
这与历史上的鞑清截然不同,鞑清连铺设轨道都担心损伤龙脉,实在令人不齿。
马车继续向遵化城内行驶,空气中弥漫的气味越发刺鼻。
朱元璋连声咳嗽,遵化县令急忙躬身劝道:
“陛下,不如就此止步?”
虽然为迎接圣驾,遵化城已提前清扫,但铁厂高炉并未停工——停炉损失巨大,重启亦非易事。
尽管未进入工厂内部,但冒着黑烟的高炉与空中飘散的粉尘,仍让朱元璋感到不适。
朱元璋从善如流,沉吟片刻后叹道:
“也罢,朕下车在城中略作巡视,具体细节由曹国公代朕察看。”
他本欲仔细考察这座工业重镇、大明的钢铁心脏,无奈身体不堪负荷。
为顾及城中百姓,朱元璋决定让步。
李景隆精神抖擞地领命,带着一队人马深入铁厂查探,以便向朱元璋禀报。
朱元璋与随行官员下车步行不久,便察觉异样。随行官员询问道:
“遵化城中为何多有短发者?莫非僧侣众多?”
遵化县令急忙请罪:
“陛下、各位大人有所不知。铁厂内常年高温,若留长发,汗水易入眼目,且不卫生。更因长发引发火灾、卷入机器之事屡见不鲜,工人们遂自发剪短头发。”
“可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此举实在……”
“够了。”朱元璋打断随行官员的质疑,“百姓性命更为紧要,何必拘泥此等细枝末节?”
遵化县令闻言,向朱元璋投去感激的目光。
“陛下圣明!”
争论过后,朱元璋感到几分疲惫,对遵化只是匆匆一瞥,停留一日便返回了北平。
他并未直接前往漠南,而是先至长城沿线,欲察看当地军户的生存境况。
自推行军制改革以来,朱元璋久居高位,对基层军户现状已不甚明了。锦衣卫在此事上亦不敢如实禀报,常是语焉不详。
这也正是当初何秋提及军户问题时,朱元璋震怒的缘由——短短数年,军中势力盘根错节,竟连天子耳目都噤若寒蝉。若任其发展,军户积弊是否将永沉水底,再无人敢言?
喜欢大明:开局捡个永乐大帝请大家收藏:(m.x33yq.org)大明:开局捡个永乐大帝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