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盘庚迁殷的历史背景
盘庚迁殷的背景可谓天灾人祸交织,为商朝的重大历史转折埋下了伏笔。
商族在盘庚以前频繁迁徙,自契至汤十四代有八次迁徙,自汤至盘庚十代又有五次迁徙。这种频繁的迁都现象背后有着深刻的原因。
自然灾害频发
数千年前生产力落后,人类难以抵御自然灾害。洪水泛滥、气候干旱等天灾袭来,轻则生活环境毁坏,重则群体灭亡。为寻找适宜生存之地,商族不得不屡次迁徙。《尚书?盘庚篇》中记载:“视民利用迁”“今其有今罔后,汝何生在上?”“失于政,陈于兹,高后丕乃崇降罪疾”“今我民用荡析离居,罔有定极。” 这些话语说明迁徙的原因是为了民众躲避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
在古代,生产力低下,人类对自然的依赖程度极高。一旦遭遇洪水泛滥、气候干旱等自然灾害,生活环境就会遭到严重破坏。商族为了生存,只能不断寻找新的适宜居住之地。顾颉刚、刘起釪先生提出,商人习惯性地定居在河滨之地,河滨之地确实便于利用水利资源,但由于黄河灾害频发,久而久之,这些地区就不再适合作为一个王朝的都城,于是,商人就不得不迁都。现代学者还利用近代发掘的甲骨文作为论据,根据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中对水灾卜辞的整理,我们可以发现,商代的水灾确实较为频繁,卜辞中屡屡见到诸如 “其?大水” 的记载,可见水灾之多。
政治危机四伏
商朝内部 “王位纷争” 不断,自仲丁以来,王室子弟为争夺王位斗争加剧,政治动荡,国力减弱,小国和少数民族趁机反叛,再加上水涝、干旱等天灾,商王室统治陷入内外交困的危机。
伊尹凭着自己的才能,辅佐了商朝五位君主,为商朝的太平盛世奠定了基础。然而正是因为国家稳定,百姓安居,天下太平。在商王太甲以后,商朝历代的君主便尽情享受,于是滋生了贪图享乐,奢侈无度的作风。商朝的继承制度是兄弟享有优先继承权,没有兄弟才传位儿子,因此很多人对王位都虎视眈眈。《史记?殷本纪》中记载:“自仲丁以来,废适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比九世乱,于是诸侯莫朝。” 从仲丁开始,王室子弟为了争夺王位斗争加剧,政治动荡连绵不断,王室力量日衰,国力减弱,小国和少数民族趁机反叛,再加上水涝、干旱等天灾不断,商王室的统治陷入内外交困的危机中。
而对君王来说,这时迁都则是转嫁危机,摆脱困境的上上之选。商王朝建立后多次迁都,到阳甲即位时,都城已经迁到了奄,这时商王内部的权力和利益斗争日益升级,四方诸侯也相继叛乱,国家混乱不堪。阳甲死了后,他的弟弟盘庚继位,从仲丁到盘庚,历经 “九世之乱”,商朝的统治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在《尚书?盘庚》中记载,盘庚追述先王迁都原因时说:“殷降大虐,先王不怀厥攸作,视民利用迁。”《孔疏》认为 “大虐” 不是天灾而是人祸,就是指以王位纷争为中心的 “九世之乱”。
九世之乱延续近百年,直到盘庚迁殷后才最终结束。经过中丁是商王大戊的儿子,在位时将商朝首都自亳迁至嚣,又出兵攻打蓝夷。中丁死后,他的兄弟们凭借个人的势力争夺王位。中丁的弟弟外壬在中丁死后继位,造成商朝一百多年王位继承的混乱。外壬在位时,商朝国力开始有衰落的迹象,邳和侁的部落发生叛乱。外壬死后,他的弟弟河亶甲继位。河亶甲在位期间多次发动对外战争,致使商朝国力再度衰落。他曾迁都于相,出兵征伐蓝夷和班方,并先后派彭伯、韦伯征服背叛的邳和侁部落。河亶甲死后,他的儿子祖乙继位。祖乙先将国都由相迁至耿,后因洪水毁坏又迁都于庇。祖乙在位时重用贤臣巫贤,使商朝国运再度中兴。祖乙死后由他的儿子祖辛继位。祖辛死后由他的弟弟沃甲继位。沃甲死后由他的侄子、祖辛的儿子祖丁继位。祖丁死后由他的堂弟、商王沃甲的儿子南庚继位,南庚在位时将国都由庇迁至奄。南庚死后由祖丁的儿子阳甲继位。阳甲在位时,商朝国力再度衰落。
九世之乱使商朝兄终弟及与父死子继相结合的王位继承制度遭到破坏,商朝统治力量遭到严重削弱,无力再顾及四方诸侯、方国,诸侯不再向商朝朝见纳贡。少数民族趁机发动叛乱,日益威胁着商朝的统治。混乱使商朝贵族内部矛盾更为激化,王室贵族或倨傲放肆、或淫逸奢侈,离心力日增。
二、盘庚为何要迁殷
压制奴隶主贵族
阳甲在位时,商朝内乱不止,国力衰弱。盘庚即位后,面临着诸王争位、朝政腐败、贵族奢靡、奴隶困苦、王室内争激烈以及阶级矛盾尖锐等问题。同时,商朝还陷入了长达百年的 “九世之乱”,从商王仲丁去世后一直延续到盘庚继位。在这种混乱局面下,商朝的国力越来越弱,甚至诸侯都不来朝见。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皇朝秘闻录,不!是野史秘闻录请大家收藏:(m.x33yq.org)皇朝秘闻录,不!是野史秘闻录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