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姬发:肩负使命的周武王
姬发,作为西周王朝的开国君主,他的成长历程可谓是充满了波折与挑战,而所处的时代背景更是让他肩负起了重大的使命。
姬发是周文王姬昌与太姒的儿子,当时的周国地处中原西部黄土高原,是一个古老的部落,历经多代发展逐渐成为一股新兴的势力。在周文王姬昌时期,他遵循后稷、公刘的事业,效法古公、公季的成规,真诚地实行仁义,尊敬老人,慈爱晚辈,谦恭对下,礼遇贤才,白天为接待士人连吃饭都顾不上,凭借着这些举措,吸引了众多士人的归附,使得周国国力日益强盛,到后来已然是 “天下三分,其二归周”,为日后灭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可这一发展势头也引起了商纣王帝辛的忌惮,姬昌曾被囚禁在羑里长达七年之久。周国上下为了营救姬昌,用珍宝和美女献给帝辛,才使得姬昌得以被释放。此后,姬昌表面上对殷纣表现得十分驯服,沉溺于游乐,实际上却更为积极地积善修德,大力发展生产,并将都城迁到丰邑,继续为将来的大业做准备。可惜的是,姬昌最终没能亲自完成伐商的使命便崩逝了,于是,姬发继承了父亲的遗志,登上了历史舞台,史称周武王。
姬发继位之时,周国四周的局势依旧十分动荡不安。商纣王帝辛的统治愈发荒淫残暴,穷奢极欲,政治上腐败不堪,虽然军事上还有着较强的实力,但他的种种恶行已经搞得众叛亲离,怨声载道。像比干、箕子等忠臣向他进谏,比干却被剖胸挖心,箕子则被囚禁;太师疵、少师强见纣王已无可救药,只能抱着商朝宗庙祭器出逃;百姓们更是对纣王的统治侧目而视,却敢怒不敢言。而周国这边,姬发展现出了非凡的领导才能与睿智的眼光,他对内重用贤良,以太公望为军师,周公旦为辅佐,召公、毕公等诸多良臣也各当其位,一时间人才荟萃,周国的政治蒸蒸日上。对外,姬发积极争取联合更多的诸侯国,不断壮大自身的力量,为讨伐商纣王做着充分的准备。
面对这样的局势,姬发深知自己肩负着推翻暴政、拯救黎民百姓的重大使命,那是父亲周文王的遗愿,也是周国上下乃至众多饱受商朝压迫的诸侯和百姓们的期盼。他不能眼睁睁看着天下百姓继续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于是下定决心起兵反抗,要与那荒淫无道的商纣王帝辛一决高下,去改变这天下的局势,建立一个全新的、能让百姓安居乐业的王朝,就这样,姬发踏上了这条充满艰难险阻却又意义非凡的伐纣之路,也在传统的封神故事里,成为了代表正义的一方,引领着众人去对抗所谓的 “邪恶” 商纣王。但如今当我们换个角度去审视这段历史与神话交织的故事时,姬发的行为背后是否还有着其他不为人知的动机呢?这一切都值得我们去深入探究。
三、封神背后隐藏的真实意图
(一)猎神动机初现
在帝辛与姬发所处的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神明对于人间的统治影响可谓无处不在,这种影响逐渐成为了二人想要打破现有局面,进而萌生联合猎杀神明想法的潜在根源。
当时的社会,神权对朝政有着极大的干涉力。在商朝,祭祀等与神明沟通的活动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中之重,大到战争决策、王位继承,小到日常的农事安排,都要通过祭祀向神明请示,而主持这些祭祀活动的神职人员往往拥有着能够左右朝政走向的话语权。他们以神明的名义传达旨意,使得世俗的君主在很多时候都不得不屈从于这些所谓的 “神意”。比如,帝辛在进行一些改革举措时,就曾遭到了神权阶层的强烈反对,因为他试图废除原有的祭祀奴隶的落后祭祀制度,这一行为被神职人员们宣扬为是对神明的不敬,会触怒神灵给国家带来灾祸,从而在朝堂内外引发了诸多的争议和阻碍,让帝辛深刻感受到了神权对王权的压制。
而对于百姓而言,神明的观念更是对他们的思想产生了严重的禁锢。百姓们普遍认为世间万物皆由神明掌控,自己的命运完全取决于神灵的喜怒,所以对神明充满了敬畏与顺从。他们辛勤劳作所收获的大量物资,都要用于供奉神明,期望以此换来风调雨顺、平安顺遂。像在一些大旱或者洪涝等自然灾害发生时,百姓们除了被动地等待神职人员举行祭祀求神降雨、止水之外,几乎想不到别的办法,更不敢有任何质疑神明的想法,整个社会的思想都处于一种蒙昧且被束缚的状态。
帝辛本就是一个有着雄才大略且性格强势的君主,他渴望能够真正地将王权集中在自己手中,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治理国家,让国家的发展遵循他所规划的路径,而不是被神权处处掣肘。他看到了神权笼罩下国家发展的诸多弊端,比如大量的人力、物力被浪费在频繁且形式化的祭祀活动中,而真正关乎国计民生的建设却时常因为要迎合神意而搁置。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皇朝秘闻录,不!是野史秘闻录请大家收藏:(m.x33yq.org)皇朝秘闻录,不!是野史秘闻录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