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耳流亡之艰
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因骊姬陷害,被迫踏上了长达十九年的流亡之路。重耳的父亲晋献公,晚年宠爱骊姬,骊姬为使自己之子奚齐成为储君,设计逼死太子申生,重耳与夷吾亦受牵连。重耳无奈逃离晋国,诸多贤能之士,如狐偃、赵衰、介子推等,皆忠心耿耿追随于他,介子推更是在重耳饥寒交迫之时,割股献肉,以救其命。
重耳一行先至卫国,卫文公未以礼相待,他们饥肠辘辘,无奈向农夫乞食,却遭农夫以土块戏弄,重耳怒欲鞭之,幸得狐偃以 “土乃国家根基,此为得国之兆” 相劝,重耳方忍怒拜受。此后,他们前往齐国,齐桓公厚待重耳,予以骏马、美眷,重耳遂沉醉于安逸生活,几近忘却复国之志。幸得齐姜深明大义,与狐偃等谋,灌醉重耳,车载其离齐。
重耳又至曹国,曹共公听闻重耳骈胁,竟于其沐浴时偷窥,此等无礼之举,令重耳倍感羞辱。而曹国大夫僖负羁之妻独具慧眼,识得重耳随从皆非凡人,劝夫向重耳示好。重耳受食而退璧,其君子之风尽显。
宋国宋襄公赠马八十匹,以示友好;郑国郑文公却对重耳闭门不纳,冷遇相加;楚国楚成王以诸侯之礼相待,宴上,成王问重耳若返晋,何以报楚,重耳答曰:“若晋楚交战,晋军当退避三舍,以报君恩。” 此答不卑不亢,尽显重耳之睿智与风范。后秦穆公派人接重耳至秦,秦穆公赠重耳五女,其中包括太子圉之妻,重耳纳之,以示与秦修好。
在这漫长的流亡岁月里,重耳一行风餐露宿,备尝艰辛。他们穿越山川河流,历经风雨洗礼,重耳亦从一位养尊处优的公子,逐渐成长为坚毅果敢、胸怀大志之人。他在困境中学会了隐忍与坚持,在各国的礼遇与冷遇中,洞察人心善恶,明辨世事真伪。
割股献肉之举
行至卫国五鹿郡时,重耳一行已多日未食,众人饥肠辘辘,疲惫不堪。重耳更是少气无力地躺卧在大树下,抱着肚子呻吟。狐偃从树上捋了一把树叶,赵衰从地里拔了一把野菜,捧到重耳面前,重耳却摇摇头、咂咂嘴,实难下咽。介子推见此情景,心中十分难受,遂悄悄走到不远处一座破旧的土地庙里。幸得庙内尚有锅灶,他往锅内添了一瓢水,用剑砍下木雕神龛,击石生火。待水烧开,将野菜下锅,又狠狠心用剑从自己大腿上割下一块肉来,掺合着野菜煮熟,盛于钵中,一瘸一跛地捧给大树下的重耳。饿了多日的重耳闻见肉香,不问来由,便狼吞虎咽地吃了个精光。待重耳吃罢,介子推才告知他这肉是自己割股所献。重耳望着介子推渗着殷殷血迹的大腿,不由热泪盈眶,一把拉住介子推的手说道:“重耳无能,四处逃亡,累卿如此,心实难安。我该如何报答你的大恩呢?” 介子推平静地回应:“只要公子回国,励精图治干出一番大事业,让晋国百姓都能衣食温饱,安居乐业,便是对我的最好报答。” 重耳听后,点头称是,命魏武子从树上折了一节树枝,给介子推当拐杖,君臣一行歇息片刻,又继续踏上前往齐国的路途。
功成后的抉择
重耳在秦穆公的支持下,终于回到晋国,登上君位,是为晋文公。文公即位后,封赏群臣,当年跟随他流亡的人纷纷讨封,狐偃、赵衰等皆得厚赏。介子推却认为晋文公返国即位实为天意,忠君之事应发乎自然,无需奖赏,且以接受奖赏为耻,他鄙夷狐偃等 “以为己力”、居功讨赏之人,不屑与之同朝为官,于是借口生病,居家不出,依旧过着清苦贫寒的生活,自己耕地、织布、做鞋,侍奉老母亲。
介子推之死
介子推的邻居解张,见介子推如此大功却未受赏,心中不平,遂于夜里写了一封书信挂于城门之上。书信写道:“有龙于飞,周遍天下。五蛇从之,为之丞辅。龙饥乏食,一蛇割股。龙返其乡,得其处所。四蛇从之,得其露雨。一蛇羞之,死于中野。” 晋文公见此书信,猛然拍额,自责道:“哎呀,我怎竟将子推忘怀!” 于是赶忙派人前去邀请介子推。然派去之人归来禀报,介子推已隐居绵山。晋文公亲率众人前往绵山寻觅,奈何绵山绵延数十里,山峦重叠,林密谷深,寻觅多日,竟不见介子推踪迹。晋文公心中愧疚,思忖道:“子推想必是怨我,故而不肯出来。我知他极为孝顺,若用火攻,他定会背母而出。” 身旁一臣子却道:“当年我等皆追随主公,又非子推一人之功,今他以隐居相胁,实乃不厚道,待他出来,我定要羞辱他一番。” 晋文公遂命人于山前山后纵火,火势熊熊,绵延数里,直至三日后方才熄灭,然介子推终未现身。后来,有人在一棵枯柳树下发现介子推母子尸骨,文公见状,悲痛大哭,命人将其葬于绵山,并改绵山为介山,以志己过。又将介山所在地命名为介休,意为介子推休息之所。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皇朝秘闻录,不!是野史秘闻录请大家收藏:(m.x33yq.org)皇朝秘闻录,不!是野史秘闻录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