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 “桐叶封弟” 的故事,被郑重地载入正史,《史记?晋世家》中便有着详细的记载:“成王与叔虞戏,削桐叶为珪以与叔虞,曰:‘以此封若。’史佚因请择日立叔虞。成王曰:‘吾与之戏耳。’史佚曰:‘天子无戏言。言则史书之,礼成之,乐歌之。’于是遂封叔虞于唐。” 寥寥数语,将这一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生动地呈现在后人眼前,成为千古传颂的美谈。它不仅展现了西周时期严格的礼仪制度与对诚信的尊崇,更揭示了周王朝分封诸侯、巩固统治的历史脉络,为后世研究西周政治、文化与社会风貌提供了珍贵的线索,让后人得以透过历史的迷雾,窥探那个古老而辉煌的时代。
二、传说的多个版本演绎
(一)《吕氏春秋》版:史官力谏成真
在《吕氏春秋?重言》所记载的版本中,故事的大致轮廓虽与前文所述相差无几,但在关键的进谏人物上,却有着别样的呈现。
那日,成王与叔虞的嬉戏场景被史官尹佚瞧在眼里后,尹佚并未即刻声张,而是不动声色地将此事默默记下。待回到史官署,他在那庄重的竹简之上,工工整整地刻下成王的言行,每一笔都蕴含着对历史的敬畏与责任。
而后,尹佚择一良机,手捧记载着当日之事的竹简,神色肃穆地步入朝堂。彼时,成王正与周公旦等大臣商议国事,见史官前来,众人皆停下议论,目光投向尹佚。尹佚跪地,双手高举竹简,朗声道:“大王,臣有事启奏。日前,臣见大王与叔虞殿下于花园之中玩耍,大王以桐叶封叔虞为诸侯,此乃关乎国家大典、祖宗成法之事,臣已如实记录在案。” 说着,他将竹简呈递给成王。
成王接过竹简,看着上面熟悉的字迹,心中一惊,忙解释:“史官,那不过是我与弟弟的玩闹之举,岂能作数?” 尹佚却叩头而拜,言辞恳切:“大王,天子者,代天牧民,其一言一行皆为天下表率,无戏言之分。今大王既已出口,臣必当记录,且依礼,天子所诺,须付诸实施,方能服众,使诸侯咸信、万民归心。若大王因一时戏言而毁弃公信,他日传扬出去,恐令朝廷威严受损,政令不行啊!”
尹佚的话语掷地有声,朝堂之上顿时议论纷纷。周公旦微微点头,目光中透着对尹佚之言的认同。成王面露难色,他深知史官职责神圣不可侵犯,尹佚所言句句在理,可心中对弟弟的不舍依旧萦绕不去。
在众人的注视下,成王陷入了沉思。他想起父王临终前的嘱托,要他继承大统,守护周室江山,做一代贤明之君;又想到周公旦多年来的辅佐与教诲,治国需以诚信为本,恩威并施。良久,成王缓缓抬起头,目光坚定地说道:“史官所言极是,朕虽年幼,亦知天子之责重大。既已许以桐叶封弟,便不可失信于人。”
于是,成王即刻传令下去,命相关官员筹备叔虞的册封大典。吉日一到,王都内张灯结彩,热闹非凡。叔虞身着华丽的诸侯服饰,在众人的簇拥下步入朝堂,拜谢成王圣恩。成王端坐于王座之上,亲手将象征着唐国统治权的印玺、册命文书交予叔虞,并赐予他 “怀姓九宗、职官五正”,助其治理唐地。
自此,叔虞踏上了前往唐地的征程。他牢记兄长的嘱托与期望,凭借着卓越的领导才能与智慧,深入了解当地民情,尊重夏人的传统习俗,灵活运用戎狄的管理方式,使得唐地在短短数年内便焕发出勃勃生机。百姓安居乐业,农牧业蓬勃发展,唐国逐渐成为周王朝在河东地区的一颗璀璨明珠,为日后晋国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 “天子无戏言” 的佳话,也随着这一事件的流传,深深铭刻在周人的心中,成为后世君主与臣民共同遵循的准则,维系着周王朝数百年的统治根基。
(二)《史记》版:周公旦的关键推动
《史记?晋世家》所记载的桐叶封弟故事,相较于其他版本,凸显出了周公旦在其中扮演的关键角色,让这一古老传说更具历史的厚重感与政治智慧的光芒。
西周初年,天下初定,局势尚不稳定。周武王崩逝后,留下年幼的成王,周公旦肩负起摄政的重任,宛如擎天之柱,撑起周王朝的万里江山。他一方面要平定各方叛乱,巩固王室统治;另一方面,还需悉心教导成王,为其日后亲政铺路搭桥。
一日,成王与叔虞在宫廷花园嬉戏如常,那随手而制的桐叶 “玉珪” 与封弟之语,恰好被路过的侍从听闻,消息不胫而走,很快传入周公旦耳中。周公旦听闻此事,心中一动,他敏锐地察觉到,这看似孩童间的玩笑,实则蕴含着稳定朝局、安抚人心的契机。
于是,周公旦寻得一合适时机,单独面见成王。他望着成王稚嫩却充满好奇的面庞,和声问道:“听闻大王日前与叔虞戏耍,以桐叶封之,可有此事?” 成王见叔父询问,微微一怔,随即笑着点头:“叔父,那不过是我与弟弟的玩笑,逗他开心罢了。” 周公旦却面容庄重,微微摇头道:“大王,此非儿戏。今我周室初立,天下诸侯尚在观望,人心未稳。大王身为天子,一言九鼎,既已出口,便如金科玉律,不可更改。若大王因一时戏言而失信,日后如何令诸侯信服,如何凝聚民心,守护先王打下的江山社稷?”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皇朝秘闻录,不!是野史秘闻录请大家收藏:(m.x33yq.org)皇朝秘闻录,不!是野史秘闻录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