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远在梁国的夷吾看到了机会,他渴望借助秦国之力回国登上国君宝座,便向秦穆公许下承诺:若能助其继位,愿割让晋国河西五座城池。秦穆公思量再三,一来不愿放过这干预晋国内政、拓展秦国势力的良机;二来认为夷吾无德无能,易于操控,便应允其请求,派大将公孙枝率三百辆兵车护送夷吾返晋。
公元前 650 年,夷吾如愿即位,是为晋惠公。然而,他刚一坐稳君位,便背信弃义,以国内大臣反对为由,拒绝割让城池。秦穆公闻之大怒,深感被戏弄,两国关系自此出现裂痕,为日后的冲突埋下祸根。晋惠公的这一行为,不仅违背了承诺,更打破了秦晋之间脆弱的信任平衡,让秦国上下对晋国的诚信产生极大质疑,双方矛盾逐渐激化,一场更大的风暴正在悄然酝酿。
四、泛舟之役:恩与怨的交织
晋惠公的背信弃义,如同在秦晋两国原本就脆弱的关系纽带之上,狠狠砍上一刀。然而,命运的齿轮并未停止转动,很快,历史的天平便开始倾斜,一场更大的考验降临于两国。
公元前 647 年,晋国遭遇罕见大饥荒,饿殍遍野,惨状不堪直视。晋惠公无奈之下,厚着脸皮向秦国求援。此消息传入秦国朝堂,顿时引发轩然大波。群臣议论纷纷,有人怒言:“晋君无信,此前割城之诺尚如泡影,今何能再助?莫让其得逞,当趁机伐之,以惩其恶!” 丕豹更是双眼通红,切齿道:“大王,晋惠公无道,此乃天赐良机,灭晋就在此刻,万不可心软!” 他因父亲丕郑拥立晋惠公却惨遭杀害,满心复仇之火熊熊燃烧。
但秦穆公眉头紧锁,陷入沉思。他踱步朝堂,心中权衡利弊:若出兵伐晋,虽能解一时之气,可晋国民众无辜,战火一起,生灵涂炭,且他国必视秦为趁人之危的虎狼;若施以援手,晋国或能感恩,修复两国关系,于秦长远有利。此时,百里奚上前一步,拱手进言:“大王,天灾流行,各国难避。救助邻国,此乃正道,行正道者,天必佑之,福泽自来。” 蹇叔亦点头赞同:“晋君虽恶,百姓何辜?若救晋民于水火,其心必向秦,胜却千军万马。”
秦穆公目光渐坚,猛地一拍案几,朗声道:“寡人不能因晋君一人之恶,迁祸于晋之百姓。” 遂下令开仓放粮,以解晋国燃眉之急。渭河之上,千帆竞发,满载粮食的船只浩浩荡荡驶向晋国。自秦都雍城至晋都绛城,绵延八百里水路,首尾相接,白帆蔽日,昼夜不停。这一震撼场景,史称 “泛舟之役”,成为春秋史上首次有明确记载的内陆河道大规模水上运输,亦是秦晋之好短暂回光返照的见证。
可命运弄人,次年冬天,秦国突遭饥荒,饿殍遍地,惨状与昔日晋国如出一辙。秦穆公念及曾助晋之情,遣使臣冷至赴晋,言辞恳切请求卖粮。晋惠公得知,却毫无动容,召集臣子商议。虢射冷笑道:“秦国饥荒,此乃天助我也,岂有借粮之理?当乘机发兵,夺回河西之地,一雪前耻!” 庆郑闻言,痛心疾首,高声谏曰:“背施无亲,幸灾不仁,贪爱不祥,怒邻不义。四德皆失,何以守国?” 晋惠公面露犹豫,可贪婪与狭隘最终占了上风,他一甩衣袖,决然道:“寡人不借!”
秦穆公闻此回复,气得浑身颤抖,怒发冲冠。他万万没想到,自己以德报怨,换来的竟是这般恩将仇报。秦国朝堂之上,群情激愤,众将纷纷请战,誓言踏平晋国。秦穆公亦知,与晋惠公之恩怨,已至不死不休之境,当下便点兵出征,亲率大军,直扑晋国。
晋惠公听闻秦军来势汹汹,慌了手脚,匆忙集结军队迎战。韩原之上,秦晋两军对垒,剑拔弩张,杀气腾腾。晋惠公登上战车,却见驾车之马惊恐不安,眼神慌乱。原来,他不听庆郑劝谏,执意用郑国所赠之马,此马未经驯化,遇战阵便惊慌失措。秦军呐喊冲锋,晋军阵脚大乱,郑国之马受惊狂奔,带着晋惠公的战车陷入泥潭,动弹不得。晋惠公惊恐大呼:“庆郑救我!” 庆郑却在不远处冷眼旁观,恨声道:“君失信,致有今日,臣何救之?” 言罢,拂袖而去。
秦军一拥而上,将晋惠公生擒。秦穆公望着狼狈的晋惠公,怒极反笑:“哼,背信小人,今落吾手,天理昭彰!” 欲杀之祭天,以泄心头之恨。此时,秦穆公夫人穆姬,亦是晋惠公之姐,听闻消息,心急如焚。她素知秦穆公重情重义,顾念亲情,急忙带着子女,免冠徒跣,登上高台,台下堆满柴薪,派人传话穆公:“若杀吾弟,妾与子女当自焚于此,以谢晋国!” 秦穆公望着高台之上泪眼婆娑的妻儿,又念及晋国虽有错在先,然两国血脉相连,杀其国君,恐遭他国非议,终是长叹一声,饶了晋惠公性命,但责令其割让河西五城,并以太子圉入质秦国为条件,方准其归国复位。
经此一役,秦晋之好彻底破碎,两国仇怨似海深,血与泪交织的过往,让后世之人在谈及这段历史时,不禁唏嘘感慨。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皇朝秘闻录,不!是野史秘闻录请大家收藏:(m.x33yq.org)皇朝秘闻录,不!是野史秘闻录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