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趣谈典故,引出主题
生活中,迷路的经历相信不少人都有过。曾听闻有人在景区游玩时,一心沉醉于沿途美景,不知不觉偏离了主路,在错综复杂的小径中晕头转向,最后只能无奈求助景区工作人员,才得以顺利 “归队”。还有人在陌生城市的小巷里穿梭,本想着抄近路,却不想越走越迷糊,最后只能靠着手机地图导航,才找回方向。迷路的窘迫与焦急,着实让人印象深刻。
而在遥远的古代,也有一群人遭遇了迷路的困境,不过他们的解决办法,却流传千古,成为一则充满智慧的典故 —— 管仲与老马识途。这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精彩的故事?又能给我们带来哪些意想不到的启示呢?让我们一同穿越回那个风云变幻的春秋时代,探寻其中的奥秘。
二、管仲:春秋传奇人物
(一)出身与早年经历
管仲,名夷吾,字仲,颍上(今安徽省颍上县)人 ,虽为周王室姬姓后裔,但到他这一代,家境已然贫寒。为谋生计,他早年涉足诸多行业,积累了丰富的人生阅历。
在商业领域,管仲与挚友鲍叔牙合伙经商。分钱之际,管仲常多拿多占,鲍叔牙却从未将其视为贪婪之举,深知他是因家境窘迫。这段从商经历,让管仲对市场交易、货物流通、财富积累等有了深刻洞察,为日后在齐国推行经济改革埋下了伏笔。
投身军旅后,战场上的管仲表现却不尽如人意。冲锋时,他总是畏缩在后;撤退时,却跑得飞快。旁人多对他的怯懦嗤之以鼻,鲍叔牙却明白,他是因家中有老母亲需要赡养,不敢轻易涉险。军旅生涯虽未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却让管仲对战争的残酷、军队的管理以及后勤保障等方面有了切身体会。
此外,管仲还尝试入朝为官,然而,三次为官均遭君主驱逐。但鲍叔牙坚信,管仲只是时运不济,尚未遇到能赏识他的明主。这些失败的为官经历,促使管仲不断反思政治治理中的问题与弊端,从而为日后的政治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二)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
公元前 686 年,齐国发生内乱,齐襄公被杀,公子纠与公子小白展开了激烈的君位争夺。管仲作为公子纠的谋士,曾试图射杀公子小白,那一箭却只射中了小白的衣带钩,小白佯装中箭身亡,骗过管仲,抢先回到齐国,登上君位,是为齐桓公。
齐桓公本欲对管仲除之而后快,鲍叔牙却极力举荐管仲,称其有经天纬地之才,若想成就霸业,非管仲不可。齐桓公胸怀大志,最终听取了鲍叔牙的建议,不计前嫌,任命管仲为相。管仲深感齐桓公的知遇之恩,决心全力辅佐他,开启了齐国的崛起之路。
管仲担任齐相后,针对齐国当时内政散、经济散、军力散等问题,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
政治上,管仲推行 “叁其国而伍其鄙” 的制度,将都城及郊区分为三个部分,设立工乡、商乡、士乡三类。其中,6 个工商之乡专注于工商业生产,无需服兵役;15 个士乡则需服兵役,且齐桓公亲自统辖一部分,另外两部分分别由专人负责。对于城市之外的野外之地,即 “鄙”,则分为户、邑、乡、县、属五个级别进行管理。通过这一制度,齐国的行政管理从原来的块状模式转变为条线模式,权力高度集中于国君手中,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同时,建立了严格的人才选拔制度,各级官吏均有举荐贤能的职责,若埋没人才将受到惩处,为国家选拔了众多优秀人才 。
经济上,管仲把富国富民置于首位。他提出 “相地而衰征”,即依据土地的肥沃程度、产量高低来确定赋税征收额度,这一举措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鉴于当时 “竭泽而渔” 的经济开发乱象,管仲制定了 “山泽各致其时” 的政策,规定伐木和捕猎只能在特定季节进行,这成为历史上最早的自然环境保护法,有力地保护了齐国的林木和渔业资源。此外,管仲还大力发展工商业,设立铁官负责冶炼产业,招募工匠开采矿石,制造农业工具和武器;设立盐官,让百姓捕鱼煮盐,国家掌握盐铁的巨额利润。通过一系列经济改革措施,齐国的经济迅速繁荣起来,国家财富大幅增长 。
军事上,管仲推行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将军事组织巧妙地隐藏于行政组织之中,平时五家为一轨,军事编组时每家出一人,变为五人为一伍。轨长、里长、连长、乡良人等行政首长同时兼任军事首长。如此一来,战时能够迅速动员,军队的组织性和内聚力大大增强。同时,管仲还鼓励百姓通过赎罪的方式提供兵器及金属,将上等金属铸造成剑戟用于作战,劣等金属制成农具用于耕作,使得齐国兵器充裕 。
在外交方面,管仲提出 “尊王攘夷” 的口号,即尊崇周天子的权威,抵御外族的入侵。这一口号让齐国在诸侯中树立了极高的威望,成功团结了众多诸侯国。公元前 681 年,齐桓公在鄄地召集宋、陈、蔡、邾等四国会盟,首次代替周天子充当盟主。此后,齐桓公多次主持诸侯会盟,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齐国的霸业达到鼎盛 。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皇朝秘闻录,不!是野史秘闻录请大家收藏:(m.x33yq.org)皇朝秘闻录,不!是野史秘闻录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