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不害,本为郑国人,其祖籍在汜水东南平原上的京邑。申不害的父亲曾在末代郑国担任小官,受父亲的影响,申不害也成为了郑国的一名赋税小吏 。然而,命运的转折总是突如其来。在申不害十八岁那年,公元前 375 年,韩国吞灭了郑国,这一场灭国之痛,改变了申不害的人生轨迹。他和父亲一夜之间沦为 “旧国贱臣”,被罢黜归家,从此以耕田为生。不久,老父老母因忧愤相继去世,申不害成了无拘无束却又孤苦伶仃的贱民。
国破家亡的痛苦和迷茫,让申不害心中燃起了一股不甘的火焰。他一把火烧了祖居老屋,毅然决然地离开了韩国,踏上了漫长的游学之路。此时的申不害,心中怀揣着 “复国” 的梦想,这份信念成为了他游学的强大动力。
在接下来将近二十年的时间里,申不害几乎游遍了列国。他的求学之路与众不同,并不像同时期的吴起、孙膑、庞涓、商鞅等人那样拜在名师门下,接受系统的教育。申不害选择了一条独特的自我探索之路,他广读博览,自研自修,沉浸在各种学问和思想之中。他深入研究了当时流行的各种学说,包括儒家、道家、墨家等,从中汲取营养,但又不被任何一家思想所束缚。
经过十多年的潜心研修,申不害在不断的思考和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理论体系,他将其称之为 “术经”。所谓 “术经”,是以依法治国为基础,专门研究权术的学问。申不害主张的术治,核心在於国君要用权谋之术来驾驭臣下。他认为,行政体系的运转仅靠道德约束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有一套精心设计、了然於心的 “术” 来加以控制。在他看来,“术” 就是手段和技巧,而且这些手段和技巧应该隐秘不宣,只有国君才能掌握和运用。
稷下学宫的锋芒与困境
公元前 361 年,申不害辗转来到了齐国着名的稷下学宫 。稷下学宫,这座由齐国直接提供经费,从天下范围内招收高水平学者的官办高等学府,不仅给予学者们丰厚的物质待遇,更让他们能够自由地做学问。在其鼎盛时期,这里容纳了诸子百家中的所有学派,孟子、慎子、荀子等宗师级人物都曾在此讲学授徒 。特别是先秦最後一位大师荀子三次担任稷下学宫 “祭酒”(校长)期间,鼓励各家各派畅所欲言,使得稷下学宫成为当时的文化圣地。
申不害的到来,犹如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层层涟漪。他在稷下学宫的一个月里,与名士们展开了二十余场激烈的论战。每一次论战,申不害都凭藉着自己深厚的学识和独到的见解,战无不胜。他的言辞犀利,逻辑严密,犹如一把把锋利的剑,直刺对方的弱点。他的观点新颖而独特,常常让对手猝不及防,无言以对。每一场胜利,都引来了阵阵喝彩,他的名字也在稷下学宫迅速传播开来,被稷下士子们称为 “法家怪才”。他所撰写的《申子》,也被士子们争相传抄,一时洛阳纸贵,甚至成为了各国国君案头的必备之书 。
然而,申不害在 “术” 上的精深钻研,也使他成为了一个让人敬畏的存在。在那个时代,“术” 作为一种隐秘的权谋之术,本应是国君用来驾驭臣下的手段。但申不害对 “术” 的研究和阐述,让人们感到了深深的恐惧。他将 “术” 的奥秘揭示出来,使每个人都能窥见其中的险恶。人们担心,如果臣子们都学会了 “术”,那麽国君将如何统治国家?於是,申不害虽然名声在外,但却成为了人人敬而远之的名士。
在稷下学宫的日子里,申不害深刻地感受到了这种孤独和无奈。他渴望得到重用,渴望能够将自己的学说付诸实践,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但现实却是如此的残酷,没有一个大臣敢向国君举荐他,就连齐威王田因齐这样四处求贤若渴的国君,也有意无意地对他视而不见。申不害的心中充满了愤懑和不甘,他不明白,自己的学问为何得不到认可,自己的才能为何被埋没。
而此时,率先离开稷下学宫的商鞅,在魏国 “求职” 不成後前往了秦国。在那里,商鞅得到了秦孝公的赏识,被任命为左庶长,成为了上马治军、下马治民的军政大臣,得以大展宏图。商鞅的成功,与申不害的落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无疑在申不害的伤口上撒了一把盐。申不害意识到,在这里,他的理想恐怕永远无法实现。
最终,申不害怀揣着满腔的失望和愤怒,毅然决然地离开了稷下学宫。他的身影在落日的余晖下拉得很长很长,显得那麽的孤独和凄凉。他知道,自己的求仕之路还很漫长,但他并没有放弃。他相信,总有一天,他会找到一个能够理解他、重用他的君主,让他的 “术治” 学说在这片土地上绽放出耀眼的光芒。於是,他又开始了在名山大川中寻访高人的漫长游历,希望能从中找到新的机遇和启示 。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皇朝秘闻录,不!是野史秘闻录请大家收藏:(m.x33yq.org)皇朝秘闻录,不!是野史秘闻录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