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 “三角” 初起
东汉,这个夹在西汉与三国之间的朝代,虽有着光武中兴的辉煌开篇,却也在后期陷入了权力斗争的泥沼。东汉中后期,皇帝大多年幼即位,这一局面为外戚干政提供了契机。小皇帝们无法亲政,朝政大权自然落入太后及其娘家手中。窦宪便是其中典型,汉和帝即位时年仅十岁,窦太后临朝称制,窦宪以国舅之尊,权倾朝野,甚至派刺客刺杀都乡侯刘畅 ,还将罪责嫁祸他人,其跋扈可见一斑。
皇帝长大后,自然不甘心成为傀儡,他们渴望夺回权力。然而,身处深宫的皇帝,能依靠的只有身边朝夕相处的宦官。宦官们为了自身利益,也乐于帮助皇帝对抗外戚。汉和帝在与窦宪的权力斗争中,联合宦官郑众,成功铲除了窦氏集团。郑众因功被封侯,开了宦官封侯的先河,宦官势力由此逐渐崛起。
在这场权力游戏中,还有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 —— 士人。他们通过察举、征辟等途径进入仕途,渴望在政治舞台上一展抱负,实现儒家的理想。他们以儒家的道德标准来评判政治,对腐败的政治现象极为不满,逐渐形成了一股清议的力量,对朝政产生了重要影响 。
外戚:荣耀与权力的交织
早期外戚:世家底蕴与政治素养
东汉早期的外戚,多出身于世家大族,如窦氏、邓氏 。他们家族世代研习儒家经典,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较高的政治素养。以邓禹家族为例,邓禹是东汉开国元勋,为刘秀统一天下立下赫赫战功,被封为高密侯。其家族在东汉初期地位尊崇,邓禹的孙女邓绥,入宫后成为和帝皇后。和帝驾崩后,邓绥先后拥立殇帝、安帝,临朝称制长达十六年。在她执政期间,重用家族中有才学之人,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减轻百姓赋税、整顿吏治等 。邓绥本人精通经史,她秉持着儒家的治国理念,带领东汉克服了严重的天灾,还对外征服乌桓、鲜卑、南匈奴等部,使得汉朝的疆域向外拓展千里,被后世史学家誉为 “皇后之冠”。这些早期外戚,凭借着家族的底蕴和自身的能力,在东汉政治舞台上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虽掌握大权,但在一定程度上也能维持朝政的稳定,推动国家的发展。
后期外戚:势力膨胀与内部倾轧
然而,到了东汉后期,外戚势力虽愈发庞大,但其自身素质却逐渐下滑,内部争斗也日益激烈。何进便是典型代表,他出身屠户家庭,因妹妹成为汉灵帝皇后而平步青云,官至大将军。中平元年,黄巾起义爆发,何进被任命为大将军,率领左右羽林军镇压起义,因功被封为慎侯 。汉灵帝驾崩后,何进拥立刘辩为帝,从此独揽朝政大权。此时的何进,权势达到顶峰,却暴露出了诸多问题。他缺乏政治远见和谋略,面对复杂的政治局势,常常犹豫不决。在与宦官的斗争中,他本有机会一举铲除宦官势力,却因优柔寡断,错失良机。袁绍曾建议他直接诛杀宦官,他却想借助董卓的力量,结果引狼入室,导致天下大乱。
何进不仅能力不足,而且内部也矛盾重重。他的弟弟何苗与他意见不合,何苗劝他应与宫中宦官保持友好关系,以免引发内乱,何进却不听。这种内部的分裂,极大地削弱了外戚势力。在与宦官的最终对决中,何进被宦官张让等人设计杀害于长乐宫,外戚势力遭受重创。何进的失败,标志着东汉后期外戚势力的衰落,也使得东汉的政治局势更加混乱不堪 。
宦官:皇帝的 “影子权力”
权力根源:皇帝集权的产物
宦官在东汉政治舞台上的崛起,是皇帝集权的必然结果。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后,为了加强皇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他削弱三公的权力,将政务中枢转移到尚书台,使得尚书台成为皇帝直接掌控的核心机构。而宦官作为皇帝身边最亲近的人,逐渐参与到尚书台的事务中,开始掌握一定的权力。东汉时期,宦官被大量任用为中常侍、小黄门等官职,负责传达诏令、掌管文书等工作 。这些官职虽然品级不高,但却能接近皇帝,参与机密事务,成为皇帝与外界沟通的重要桥梁。皇帝通过宦官来传达自己的旨意,绕过了外朝大臣的掣肘,从而实现了对朝政的直接控制。宦官的权力完全来源于皇帝的信任和授权,他们是皇帝的私人仆役,只对皇帝负责。在皇帝的支持下,宦官逐渐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成为东汉政治格局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权力巅峰与覆灭:依附皇权的兴衰
东汉后期,宦官势力达到了巅峰。汉桓帝时期,宦官单超、徐璜、具瑗、左悺、唐衡五人合谋诛杀了专权跋扈的外戚梁冀,被同日封侯,史称 “五侯” 。此后,宦官的权势如日中天,他们不仅掌握了朝政大权,还控制了宫廷的禁军,甚至可以左右皇帝的废立。汉灵帝时期的 “十常侍”,以张让、赵忠为首,他们操纵朝政,卖官鬻爵,大肆搜刮民脂民膏,使得东汉政治腐败到了极点。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皇朝秘闻录,不!是野史秘闻录请大家收藏:(m.x33yq.org)皇朝秘闻录,不!是野史秘闻录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