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二十二年的春天,本应是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的时节,可对于曹魏的文人圈子而言,这却是一个被阴霾笼罩的灰暗时期。一场可怕的大疫,如汹涌的恶浪,无情地席卷了中原大地,许多鲜活的生命在这场疫病中消逝,其中就包括 “建安七子” 中的徐干、陈琳、应玚、刘桢。而如今,又一则噩耗如重锤般砸下 —— 王粲,也在随曹操征吴的途中,被疫病夺去了生命,年仅四十一岁。
消息传到邺城,曹丕只觉一阵天旋地转,手中正在把玩的玉佩 “啪嗒” 一声掉落,摔成了几瓣。他呆立原地,脑海中一片空白,许久,才喃喃自语道:“仲宣…… 仲宣竟也去了……”
王粲,字仲宣,出身名门,其曾祖父王龚、祖父王畅皆为东汉时期的高官,位列三公。在这样的家庭环境熏陶下,王粲自幼便展现出非凡的才华。他记忆力超群,过目不忘。十岁那年,读《诗经》,不过寥寥几遍,便能倒背如流,令家中长辈惊叹不已。十四岁时,长安的大学者蔡邕听闻王粲之名,特意邀请他到家中做客。彼时,蔡邕已是名满天下,家中常常高朋满座,宾客云集。一日,听闻王粲来访,蔡邕竟激动得连鞋子都穿反了,一路小跑着出门迎接。众人见状,皆感诧异,心想这王粲究竟是何等人物,竟能让蔡邕如此失态。待王粲进门,众人更是大跌眼镜,只见他身形瘦弱,容貌平平,看上去不过是个青涩的少年。蔡邕却拉着王粲的手,郑重地向众人介绍道:“此乃王公孙也,有异才,吾不如也。吾家书籍文章,尽当与之。” 从此,王粲之名,在长安城内不胫而走。
后来,”董卓之乱爆发,王粲被迫离开长安,前往荆州投奔刘表。刘表乃汉室宗亲,亦是当时颇具声望的人物,荆州在他的治理下,相对安定,吸引了不少文人墨客前来。然而,刘表以貌取人,见王粲身材矮小、容貌丑陋,且不拘小节,便对他颇为冷淡,并未给予重用。王粲在荆州一待便是十五年,空有满腹才华,却无处施展,心中的苦闷与愤懑可想而知。期间,他写下了诸多传世佳作,如《登楼赋》,借登楼远眺,抒发自己壮志难酬、思乡怀归之情:“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览斯宇之所处兮,实显敞而寡仇。挟清漳之通浦兮,倚曲沮之长洲。背坟衍之广陆兮,临皋隰之沃流。北弥陶牧,西接昭丘。华实蔽野,黍稷盈畴。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
建安十三年,曹操南征荆州,刘表之子刘琮不战而降。王粲审时度势,劝说刘琮归附曹操,曹操对王粲的识时务与才华颇为赞赏,当即任命他为丞相掾,赐爵关内侯。从此,王粲开启了人生新的篇章,他也终于找到了能够施展才华的舞台,对曹操感恩戴德,尽心竭力为其出谋划策。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曹丕与王粲结识了。彼时,曹丕不过是个二十出头的青年,虽为曹操之子,却毫无纨绔子弟的骄奢之气,反而对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时常与一众文人雅士吟诗作赋,切磋文学技艺。王粲的到来,让曹丕欣喜不已,他久闻王粲大名,对其才华倾慕已久。初次见面,曹丕便热情地握住王粲的手,说道:“久仰先生大名,今日得见,实乃幸事!先生之才,如璀璨星辰,照亮吾等文学之路。” 王粲见曹丕如此谦逊有礼,心中也甚是欢喜,忙道:“公子过奖了,粲不过是一介书生,能得公子赏识,亦是荣幸。”
此后,曹丕与王粲时常相聚,或在庭院中赏花饮酒,或在书房里谈诗论文。曹丕发现,王粲不仅文学造诣极高,而且见解独到,对时事、对人生皆有深刻的思考。他的诗赋,既有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又有对人生理想的执着追求,字里行间充满了慷慨悲凉之气。曹丕深受感染,在与王粲的交流中,他的文学水平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一日,曹丕与王粲等人一同出游,路过一片农田,只见农夫们正在田间辛勤劳作,汗水湿透了衣衫。王粲见状,不禁感慨道:“民之劳苦,甚于蝼蚁。然天下纷争不断,百姓何时才能过上太平日子?” 曹丕听了,心中也一阵触动,说道:“先生所言极是。父亲大人一生致力于平定天下,正是为了让百姓免受战乱之苦。吾等虽为文人,亦当以笔为剑,为天下苍生发声。” 众人纷纷点头称是。随后,王粲当场赋诗一首:“四望无烟火,但见林与丘。城郭生榛棘,蹊径无所由。” 曹丕等人听了,皆赞不绝口,曹丕更是激动地说:“先生此诗,如黄钟大吕,振聋发聩。道出了百姓之苦难,亦道出了吾等之责任。”
还有一次,曹丕邀请王粲到家中做客,酒过三巡,曹丕拿出自己新作的诗赋,请王粲指点。王粲接过诗赋,仔细研读起来,只见他时而微微点头,时而皱眉沉思。曹丕在一旁紧张地看着,心中七上八下,不知王粲对自己的作品作何评价。许久,王粲抬起头,微笑着对曹丕说:“公子此作,文采斐然,情感真挚。然于意境之上,尚有提升空间。若能再深入生活,体会百姓之疾苦,感悟人生之百态,定能写出更上乘之作。” 曹丕听了,恍然大悟,连忙起身向王粲行礼,说道:“多谢先生教诲,丕受教了。” 从此,曹丕更加勤奋好学,文学水平日益精进。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皇朝秘闻录,不!是野史秘闻录请大家收藏:(m.x33yq.org)皇朝秘闻录,不!是野史秘闻录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