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宗大历五年(770年)正月二十七日,长安的雪裹着寒风,把通化门内的鱼府罩得严严实实。府中西跨院的密室里,鲸油琉璃灯的光忽明忽暗,映着鱼朝恩紧绷的脸。桌案上那封“元载密奏”的信纸,已被他反复摩挲得起了毛边,信里每一个字都像冰锥,扎得他心口发寒。这一夜,成了长安野史话本里最鲜活的开端。有老仆醉酒后说,那晚府中诵经声混着铁器碰撞声,直到天微亮,一辆蒙黑布的马车悄然驶出,车辙里暗红的印记在雪地上格外扎眼;也有街坊传言,鱼朝恩连夜让心腹把密室珍宝运去终南山道观,临走前还对着一尊金佛磕头,嘴里念叨着“佛若保我,必重塑金身”。这些散落的碎片,拼接着这位唐代权宦的最后时刻,也让他的一生,在正史“专权乱政”的标签外,多了几分荒诞又真切的野史秘影。
正史里对鱼朝恩的出身只寥寥数笔:“泸州泸川人,宦官也。天宝末,以品官给事黄门。”可在洛阳民间,他早年的故事却藏着太多曲折。传说他本姓“余”,父亲是泸州落魄秀才,因得罪县官逃难到洛阳,没多久就病死了。十二岁的他被母亲送进白马寺,只求能混口饭吃,却成了寺里最受冷落的杂役——天不亮扫庭院,正午挑水劈柴,稍有差池就遭管事僧人呵斥,连其他杂役都嫌他“眉眼带戾气”,不愿与他亲近。唯有寺里一位盲眼老僧,对他多了几分留意。这老僧原是前朝御医,因触怒权贵被弄瞎双眼,遁入空门后便少言寡语。一次鱼朝恩劈柴伤了手,强忍着疼却藏不住颤抖,被老僧听出了异样。老僧摸索着抓住他的手腕,像诊脉般按了半晌,忽然开口:“你眉骨高过眼,颧骨斜入鬓,是封侯之相。可掌心横纹断而续,需借‘刀’上位——只是这刀太利,今日助你攀高,他日必反噬你身。”那时的鱼朝恩只当是疯话,可这话却像颗种子埋进了心里。后来他见进香官员前呼后拥,见宦官穿着锦袍从寺外经过,忽然懂了老僧的话——或许他真能走出白马寺,摆脱这任人欺凌的日子。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洛阳被叛军占领,白马寺僧人四散奔逃。鱼朝恩混在难民中往西南逃,途中遇上一支溃散的禁军。将领正急着给灵武登基的唐肃宗送军情,却找不到合适的人——叛军设卡严查士兵,而鱼朝恩身材瘦小、识得几个字,正好能扮成商贩混过去。这一去,成了他命运的转折点。他揣着密信昼伏夜出,为避开叛军关卡,甚至把抢干粮的难民推下过山崖。最终他把信送到肃宗手中,肃宗见他机灵,便留他在身边做了“给事黄门”。从白马寺杂役到皇帝近侍,鱼朝恩只用了半年。后来他常对心腹说,这是“佛菩萨点化”,却绝口不提那难民的死——权力的滋味,从一开始就沾着血。
安史之乱成了宦官势力崛起的温床。鱼朝恩凭着“善宣纳”的本事,很快讨得肃宗欢心——他嘴甜、会揣摩心思,肃宗渐渐把他当成心腹。至德二载(757年),唐军收复两京,他因“护驾有功”升为左监门卫将军,正式涉足军事。正史记载,乾元元年(758年),肃宗命九节度使讨安庆绪,却不设主帅,让鱼朝恩以“观军容宣慰处置使”监军。可野史里说,这机会是他用阴招换来的——他知道肃宗忌惮郭子仪等将领功高盖主,便在肃宗面前进谗言:“诸将握重兵,无监军必生异心。”又拍着胸脯保证能“协调诸军,早日平叛”。可这场讨伐最终以惨败收场。史思明增援安庆绪,在邺城大败唐军,九节度使军队溃不成军。正史归因为“诸军无统帅,号令不一”,野史却添了更多细节:鱼朝恩为争功,故意隐瞒史思明援军动向;还在诸将间挑拨,让郭子仪与李光弼互相猜忌;甚至私吞军粮,导致士兵饿着肚子打仗,不少人没见叛军就先逃了。战败后,鱼朝恩反倒把责任全推给郭子仪,在肃宗面前说他“作战不力,养寇自重”。肃宗本就猜忌郭子仪,竟真的罢免了其兵权。这件事让鱼朝恩与郭子仪结下梁子,也让他在军中树敌无数,可他毫不在意——只要皇帝信任,再多敌人也没用。真正让他权倾朝野的,是掌控神策军。广德元年(763年),吐蕃入侵长安,代宗仓皇出逃,神策军将领弃军而逃,只有鱼朝恩带部分神策军护驾。到了陕州,代宗身边无兵可用,鱼朝恩趁机扩编神策军,把散兵、流民编入军中,还从藩镇“借”兵,硬生生把神策军变成了只听他指挥的私人军队。野史里的神策军,藏着太多狠辣规矩。他让士兵对着自己的画像宣誓:“生为鱼公人,死为鱼公鬼”;设“赏罚簿”,听话的给高薪、赏田地,不听话的轻则鞭打,重则处死,连家人都受牵连。有个士兵想家说“想回乡下种地”,竟被腰斩示众,吓得全军再不敢有怨言。更离奇的是,他还培养了一批孤儿死士,教他们武功暗杀,让他们改姓“鱼”,把自己当“再生父母”。代宗身边一个近侍,只因说过“鱼朝恩权力太大”,第二天就死在家中,指甲缝里还留着见血封喉的毒药——谁都知道是鱼朝恩干的,可没人敢说。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皇朝秘闻录,不!是野史秘闻录请大家收藏:(m.x33yq.org)皇朝秘闻录,不!是野史秘闻录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