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长河中,狄仁杰以其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公正的断案智慧,在正史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在民间的野史传说里,他的形象更为丰富立体,充满了神秘色彩与生活气息,那些正史未载的故事,为我们勾勒出一个别样的狄仁杰。
狄仁杰年少时便展现出非凡的聪慧。传说他在县里考童科时,主考官审阅其卷子后,大为惊叹,当即断言:“此子日后必为国之栋梁。” 彼时的狄仁杰,读书便能一目十行,对经史子集过目不忘。一次,家中遭遇失窃,县吏前来调查,众人皆围聚诉说情况,唯独狄仁杰不为所动,依旧专注于手中书卷。县吏诧异询问,他淡定回应:“书中圣贤之事尚未参透,哪有闲暇顾及俗事。” 县吏虽觉其言语轻狂,却也对这少年的沉稳暗自称奇。
成年后的狄仁杰,初入大理寺任职。在那堆积如山的旧案中,他仿佛一位不知疲倦的清道夫。一年之内,竟将积压案件清理得干干净净,涉及一万七千余人,且无一错判、冤案。这一壮举迅速传遍京城,百姓们听闻,纷纷传颂狄仁杰的公正与高效,称他为 “案卷终结者”。当时有一案件,两名商户因一批货物的归属权对簿公堂,双方各执一词,证据也错综复杂。前任官员审理数月毫无头绪,狄仁杰接手后,仔细翻阅卷宗,又实地走访调查,发现其中一名商户提供的关键证人竟是被威逼利诱作伪证。真相大白后,众人对狄仁杰的断案手段钦佩不已。
在江南任职期间,狄仁杰听闻当地有恶俗,每年都要挑选数百童男童女献祭给所谓的 “河神”。百姓们虽心有不满,却因惧怕河神降罪,只能忍痛相送。狄仁杰决心破除这一陋习,他深入民间,了解到所谓的 “河神” 不过是当地一些乡绅与巫婆神汉相互勾结,以此敛财的幌子。于是,狄仁杰乔装打扮,混入祭祀队伍,在关键时刻揭露了骗局。他命人将那些作恶的乡绅和神汉绳之以法,并一把火烧毁了祭祀用的庙宇。此举救下了数百童男童女的性命,百姓们欢呼雀跃,纷纷赞颂狄公的英勇与正义。
狄仁杰的仕途并非一帆风顺,他曾两次被诬陷谋反,陷入绝境,却凭借智慧两次从死牢中成功 “逆袭”。公元 692 年,武则天为巩固统治,重用酷吏来俊臣。来俊臣为了邀功,精心罗织 “谋反” 大案,将目标锁定在七位重臣身上,狄仁杰首当其冲。来俊臣派人在狄仁杰家中搜出一件黄袍,以此污蔑他 “私藏龙袍,存有谋逆之心”。狄仁杰连夜被扔进 “例竟寺” 的死牢,门口贴上封条,三日后便要问斩。
身处绝境的狄仁杰,并未消极等待死亡。他先是仔细观察牢房环境,发现这里四壁潮湿,仅有一扇巴掌大的小窗。接着,他留意到送饭的狱卒是个十七八岁的小哥,姓王,耳根子软。第一天,狄仁杰吃完饭后便夸赞:“小王啊,你这碗粥熬得比我家厨子都香。” 小王被夸得脸红,第二天便主动多给了一勺咸菜。第三天,狄仁杰将一块随身玉佩塞进粥碗,说道:“兄弟,我家里人担心我,能不能帮我送封信?” 小王犹豫再三,想起母亲时常念叨的 “积累阴德”,最终咬咬牙答应了。
这封信并非写给家人,而是写给武则天的。狄仁杰用鲜血在撕下的中衣内衬上写下《狱中上梁王书》,全文不足两百字,却字字诛心。他先是表明自己 “披肝沥胆二十载,未曾有欺君之举”,接着提及 “黄袍尺寸与臣身不符,明眼之人一眼便知乃遭栽赃”,最后一句尤为厉害 ——“陛下时常言说,狄某之忠,可映照日月;如今日月蒙尘,臣若奔赴死地,陛下内心能安乎?” 写罢,他将血书叠成指甲盖大小,塞进玉佩的暗格之中,嘱咐小王一定要亲手交给内侍鱼承晔 —— 此人是女皇身边最信任的小太监。
血书送出当晚,武则天正在明堂焚香。展开血书,看到 “日月蒙尘” 四个字时,她手指一抖,香灰洒了一案。第二天一早,武则天破天荒地亲自驾临例竟寺。来俊臣慌忙出迎,武则天抬手就是一巴掌:“朕让你查案,没让你杀人!” 随后走进死牢,看到狄仁杰蓬头垢面,她的第一句话竟是:“卿瘦矣。” 狄仁杰抬头,眼圈通红:“臣不瘦,是陛下的心瘦了。” 武则天当场破防,下令松绑,将来俊臣贬为庶民,七位大臣全部赦免。
狄仁杰出狱后,进宫谢恩,紧接着便做出了一件令人意外之事 —— 将当时名不见经传的小官张柬之举荐给武则天。史书记载,女皇十分纳闷:“此人年已七旬,卿为何力荐?” 狄仁杰回答:“臣荐的是宰相,不是年龄。” 十年后,正是这位张柬之发动神龙政变,逼武则天退位,迎回李唐。而狄仁杰早在公元 700 年便已因病去世,临终前,他还再三叮嘱张柬之:“大唐的国运不可断绝,百姓的民心不可丢失。”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皇朝秘闻录,不!是野史秘闻录请大家收藏:(m.x33yq.org)皇朝秘闻录,不!是野史秘闻录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