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二十六年,一月廿八,金陵。
晨雾尚未散尽,府前广场的卫兵已换了第三班岗。灰布军装的下摆扫过青石板,枪托磕碰的声响在寂静的清晨里格外清晰。宋希濂站在东配楼的廊下,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将官呢制服上的一枚勋章——这是去年在北边作战时得的,此刻却让他觉得有些沉重。
“宋师长,校长在办公室等您。”侍从室主任钱大钧从长廊尽头走来,西装熨帖,头发梳得一丝不苟,“校长刚看完北边的电报,心情不算太好,你说话注意些分寸。”
宋希濂点点头,跟着钱大钧穿过长廊。两侧挂着先总理画像和北伐时期的旧照,阳光透过雕花窗棂,在地板上投下斑驳光影。他深吸一口气,指尖掠过口袋里的怀表——一道淡蓝光幕悄然铺开:
【宿主:宋希濂(林辰)】
【身份:国民革命军第36师师长,陆军中将】
【当前积分:】
【今日签到:已完成(奖励:敌军编制情报手册一份)】
【当前任务1:劝说最校长同意《中央军嫡系部队扩编建议书》(进度:30%,已联合87师王敬久)】
【当前任务2:联合87师、88师、教导总队形成联名支持(进度:50%,邱维达与桂永清沟通中,王敬久联系孙元良中)】
他快速记下手册内容——里面详实记载了敌方常设师团的兵力配置、火力参数,还有联队长以上军官的名单,这对待会儿的谈话至关重要。
“进去吧。”钱大钧在一扇厚重的木门前停下,轻叩三声。
“进。”门内传来低沉嗓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
宋希濂推门而入。办公室很宽敞,红木办公桌上摊着华北、华东地图,电报文件堆叠如山。校长坐在桌后,藏青色中山装领口紧扣,发间已有霜色,正握着放大镜端详地图,眉头深锁。
“学生宋希濂,参见校长。”宋希濂立正敬礼,声如洪钟。
校长下放大镜,指了指桌前椅子:“坐。钱主任说你有北边防务的报告,还有扩编的想法?”
宋希濂端正坐下,从公文包取出两份文件——一份《北线防务现状报告》,一份《中央军嫡系部队扩编建议书》,轻轻推至桌案:“这是学生整理的防务报告,以及关于36师、87师、88师和教导总队扩编的初步构想,请您过目。”
校长拿起防务报告快速翻阅,手指突然停在某个枢纽要地:“敌军最近在那里搞了三次演习,你怎么看?是否真有动手迹象?”
“是。”宋希濂语气沉凝,“从俘获的口供与截获的电报看,敌方参谋本部已制定‘北线应急作战计划’,时机成熟便会以‘保护侨民’为由进占平津。据可靠情报,其第20、第5师团已在半岛集结,随时可能南下。”
他展开系统奖励的手册,指向关键一页:“您看——敌方常设师团满编两万二千人,配属重炮联队、骑兵联队,火力是我军嫡系师三倍有余。我36师现仅一万二千人,重机枪不足八十挺,若与敌正面交锋,最多坚守十日。”
校长的眉头愈紧,指尖在“每师扩编至两万三千人”的数字上停顿:“你要把四个师扩编近一倍?军饷装备从何而来?国库月入八百万银元,光西北、晋绥各军饷项已占半数,你这方案仅饷银就需五百万,还有重炮机枪何处采购?”
“校长,饷械之事学生已有眉目。”宋希濂连忙道,“其一,南洋侨领陈嘉庚先生已联络各界,愿捐三百万银元,并可从欧洲采买军火;其二,北边邻国大使上月与学生接触,表示愿提供五千支步枪、二十四门122毫米榴弹炮作为援助,只需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其三,学生亦与某欧洲军火商谈妥,可先提供十二门150毫米榴弹炮,战后以矿产抵账。”
见校长沉吟,他又补充:“这些款项军械均已列明附于建议书后。扩编后各师仅增两个预备团、一个重炮营,教导总队增四个预备团、两个重炮团,皆在现有框架内扩充,三月即可成军。”
校长沉默片刻,目光落在建议书落款处——除宋希濂签名外,尚有王敬久联署,旁有铅笔注“孙、桂拟同意”。他抬眼直视宋希濂:“王敬久已同意?孙元良、桂永清处你能确保无异议?”
“能。”宋希濂斩钉截铁,“学生日前与王师长暗面,他已联署;邱参谋长昨日面见桂总队长,桂总队长表示‘惟校长马首是瞻’;孙师长处由王师长接洽,他要求增编一个迫击炮营,学生已应允——四部同进同退,恰显校长整军备战之决心,反可安定各方。”
此时办公室门轻启,一位身着米色旗袍的女士端咖啡而入,笑容温婉:“校长,宋师长,饮杯咖啡提神罢。刚听陈主任说,宋师长正禀报扩编事宜?”
校长接过咖啡,微微颔首:“你来得正好——宋希濂欲将四师扩至近十万,说是为应对北疆之患,你觉如何?”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从淞沪血战:到美械集团军司令请大家收藏:(m.x33yq.org)从淞沪血战:到美械集团军司令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