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了,重炮营的运输准备得怎么样了?”宋希濂问道。36师的重炮营是核心战力,装备了十二门德制150mm榴弹炮,一旦开赴上海,这些重炮将是压制日军阵地的关键。
邱维达回答道:“已经差不多了,士兵们正在拆解炮管和炮架,每门炮都用帆布包好,编号登记,到了上海就能快速组装。不过铁路运输方面还得跟军政部协调,咱们的重炮太沉,普通火车拉不动,得用专门的货运列车。”
“我来跟军政部说。”宋希濂拿起电话,拨了军政部后勤司的号码,“喂,我是宋希濂,36师的重炮运输需要专用货运列车,麻烦你们尽快协调,最晚七月五号要到位,不能耽误开赴上海的时间……对,十二门榴弹炮,还有配套的弹药,都要运过去。”
挂了电话,宋希濂走到窗边,看着外面忙碌的士兵们。远处的训练场上,华侨突击连正在进行巷战演练,士兵们拿着木枪,在模拟的弄堂里穿梭,时而隐蔽,时而冲锋,喊杀声此起彼伏。他想起三天前,系统刚触发了“备战上海”的阶段性奖励——五十挺德制MG34通用机枪,还有两万发重机枪子弹,都已经合理化伪装成“德国军事顾问团调拨物资”,分发给了各部队。
【叮!宿主协调完成跨部队武器支援与运输路线调整,触发奖励:积分,苏制反坦克地雷300颗(已合理化伪装为“苏联军事援助补充”),“铁路运输安全手册”15本。】
淡蓝色的光幕在眼前一闪而逝,宋希濂压下心头的触动,拿起桌上的《上海防御协同方案》,仔细看了起来。方案里明确了36师、87师、88师和教导总队的防御区域:36师负责上海西北郊的真如、大场一带,重点防御日军从陆路突破;87师守江湾、庙行;88师驻守闸北、虹桥;教导总队作为预备队,驻扎在苏州,随时准备支援各防线。
“这个方案还得再细化。”宋希濂拿起笔,在“真如防御”那一页写下“重炮营部署在真如火车站附近,利用铁路快速转移”,又在旁边画了个小图——标注了三个备用炮位,防止日军炮火覆盖时无险可守。
中午时分,宋希濂接到了桂永清的电话。教导总队总队长桂永清在电话里说,教导总队的装甲车连已经完成了夜间机动训练,随时可以开赴上海支援,还开玩笑说:“荫国,到了上海,可得让你们的华侨突击连跟我们的装甲车连配合练练,看看谁的战斗力更强。”
宋希濂笑着回答:“没问题!等咱们到了上海,就搞一次联合演练,谁输了谁请吃饭。不过现在最重要的是守住阵地,等把小鬼子赶出去,咱们再好好庆祝。”
挂了电话,周明远端着一份盒饭走进来:“师座,该吃饭了。炊事班今天做了红烧肉,还有米饭,您快趁热吃。”
宋希濂接过盒饭,却没立刻动筷子,而是指着方案上的“日军动向”部分:“明远,你去跟情报处说,让他们多派些侦察兵去上海,重点盯着日军陆战队的营房和吴淞口的军舰,有任何动静都要第一时间汇报。另外,让咱们在上海的联络点密切关注日军领事馆的动态,看看他们最近有没有什么异常的会议或电报。”
“是!”周明远放下饭盒,转身跑了出去。
宋希濂拿起筷子,扒了一口米饭,却没什么胃口。他知道,离淞沪会战爆发越来越近了,虽然他们做了很多准备,但日军的实力依然不容小觑——日军的常设师团满编两万八千人,配备大量重炮、坦克和飞机,而他们的36师虽然扩编到两万三千人,但新兵占了近一半,实战经验远不如日军。
“必须尽快提升士兵的实战能力。”宋希濂放下筷子,拿起电话,拨了重炮营的号码,“陈铭吗?下午组织一次实弹射击演练,用新到的破甲弹,目标是模拟的日军碉堡,让各营派观察员过来学习,特别是华侨突击连,让他们看看重炮怎么打碉堡。”
“明白!师座!”电话那头的陈铭声音洪亮。
下午两点,36师的实弹射击场。
十二门德制150mm榴弹炮整齐地排列在空地上,炮口对准远处的模拟碉堡——那是用沙袋和木板搭建的,高度和厚度都模仿日军的碉堡。陈阿福和华侨突击连的士兵们站在观察员区域,手里拿着望远镜,眼睛紧紧盯着碉堡的方向。
“各炮注意!目标,前方一千五百米,模拟碉堡!装弹!”陈铭的声音通过扩音喇叭传过来。
士兵们快速行动起来,把破甲弹装进炮膛,然后退到安全区域。陈阿福看到一个老兵举起红旗,用力挥了挥——紧接着,“轰隆!轰隆!”的炮声响起,十二枚炮弹呼啸着飞向目标,在碉堡周围炸开。
烟尘散去后,陈阿福通过望远镜看到,模拟碉堡的侧面被炸开了一个大洞,沙袋和木板散落一地。他忍不住惊呼:“好厉害!这炮能把鬼子的碉堡炸穿!”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从淞沪血战:到美械集团军司令请大家收藏:(m.x33yq.org)从淞沪血战:到美械集团军司令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