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二十六年,七月十日,南京站。
凌晨四点的晨雾像一层薄纱,裹住了整个车站。铁轨在雾中泛着冷光,三列墨绿色的军用火车静静停在站台旁,车头的烟囱里飘出淡淡的煤烟,在雾中散成一缕缕青烟。36师第一批开赴上海的将士们已经在站台上列队,灰色的军装被晨露打湿,却没人在意——每个人的目光都盯着火车,眼神里有紧张,有期待,还有一丝对家乡的眷恋。
宋希濂穿着笔挺的将官服,站在队伍最前面,手里拿着一份花名册,正逐营清点人数。邱维达站在他身边,手里攥着一张铁路路线图,时不时用手指在“无锡”“苏州”两个站点上划过——这是火车停靠的补给站,也是需要重点警戒的路段,防止日军间谍破坏。
“重炮营到齐了吗?”宋希濂抬起头,声音透过晨雾传得很远。
“报告师座!重炮营全员到齐,十二门榴弹炮已全部装车!”陈铭从队伍里走出,立正敬礼,他的军帽檐上还挂着几滴露水,脸上却满是精神。
宋希濂点点头,目光转向华侨突击连的方向:“华侨突击连?”
“到!”陈阿福跟着王大壮一起喊,声音比平时更响亮。他攥着MP38冲锋枪的枪带,指节发白——这是他第一次离开南京,心里既紧张又兴奋,总觉得手里的枪能给自己壮胆。
宋希濂走过去,拍了拍陈阿福的肩膀:“阿福,到了上海要听指挥,跟紧王班长,别乱跑。记住,咱们是来打仗的,不是来玩的,保护好自己,才能多杀鬼子。”
“是!师座!”陈阿福用力点头,眼睛里亮闪闪的——师座的话像一颗定心丸,让他心里的紧张少了几分。
周明远这时跑过来,手里拿着一份电报:“师座,军政部发来急电,说无锡站附近发现可疑人员,让咱们的火车经过时多加警戒,宪兵队已经派了一个排去那边接应。”
“知道了。”宋希濂接过电报,快速扫了一眼,对身边的宪兵班长说,“让你的人每节车厢派两个哨兵,荷枪实弹,遇到可疑人员直接盘问,敢反抗就开枪!另外,让重炮营的士兵把手榴弹放在手边,别等出了问题再慌。”
“是!”宪兵班长应了声,转身去安排。
五点整,火车的汽笛声划破晨雾。宋希濂看着士兵们有序地登车,心里涌起一股复杂的情绪——这些士兵里,有刚成年的华侨子弟,有退伍又重征的老兵,还有从农村来的壮丁,他们本该在田里种地,在工厂做工,却因为战争,不得不拿起枪,走向战场。
“荫国,该上车了。”邱维达拍了拍他的肩膀,“第一批部队不能没有你指挥。”
宋希濂点点头,最后看了一眼南京站的站牌,转身踏上火车。车厢里挤满了士兵,有的人靠在弹药箱上闭目养神,有的人拿着馒头啃,还有的人在擦拭步枪,气氛既严肃又平静。
陈阿福坐在靠窗的位置,把脸贴在玻璃上,看着南京的城墙渐渐在雾中消失。王大壮坐在他身边,掏出一个布包,里面是几个煮熟的鸡蛋:“阿福,吃个鸡蛋,补充点体力,到了上海还得干活呢。”
陈阿福接过鸡蛋,剥了壳,咬了一口,心里暖暖的。他想起出发前,父亲托人送来的一封信,信里说“家里一切都好,你在前线好好打仗,爹等着你回来”,眼泪忍不住在眼眶里打转。
“别想家了。”王大壮看出了他的心思,拍了拍他的后背,“等咱们把鬼子赶出去,就能回家了。到时候,我带你去河南老家,让你尝尝我娘做的烩面,比你爹做的红烧肉还香。”
陈阿福笑了,擦了擦眼泪:“好!大壮哥,到时候咱们一起回家!”
火车缓缓开动,铁轨的“哐当”声在车厢里回荡。宋希濂站在车厢连接处,看着窗外飞逝的田野,手里拿着一份上海防御图。邱维达走过来,递给他一杯热水:“荫国,孙元良刚才发来急电,说日军在虹桥机场附近增加了两个中队的兵力,还在吴淞口外的军舰上卸下了不少登陆艇,看样子是想在上海登陆。”
宋希濂接过水杯,眉头皱了起来:“登陆艇?小鬼子是想从吴淞口登陆,绕到咱们的防线后面。让孙元良加强吴淞口的滩涂防御,多埋些反坦克地雷,再派一个营的兵力守在滩涂上,别让小鬼子轻易上岸。另外,给王敬久发报,让他的87师第一批部队加快速度,争取跟咱们同时抵达真如,咱们得尽快把防线搭起来。”
“是!”邱维达转身去发报。
车厢里,陈铭正在给重炮营的士兵们开会。他手里拿着一张上海地图,指着真如火车站的位置说:“咱们到了真如后,要在两小时内把榴弹炮组装好,部署在火车站附近的高地上。那里视野好,能覆盖虹桥机场和吴淞口方向,一旦日军进攻,咱们的炮要第一时间响!”
“营长,要是日军的飞机来炸咱们的炮怎么办?”一个士兵问道。
“放心!”陈铭拍了拍胸脯,“师座已经给咱们调了两门苏制高射炮,跟咱们一起走,到时候会部署在炮营周围,专门打日军的飞机。另外,咱们的炮要多搞些伪装,用树枝和稻草盖起来,别让小鬼子的飞机轻易发现。”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从淞沪血战:到美械集团军司令请大家收藏:(m.x33yq.org)从淞沪血战:到美械集团军司令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