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二十六年十二月二日。雨后初霁,天目山群峰如洗,空气清冷,但阳光穿透云层,洒在望天台营地上,带来一丝难得的暖意。昨日陈嘉庚先生带来的不仅是珍贵的物资,更是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驱散了连日鏖战和国都沦陷带来的阴霾。然而,宋希濂和指挥部成员都清醒地知道,温暖的“南风”虽至,但日军的封锁铁壁未破,汉奸的威胁未除,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必须利用这宝贵的喘息之机,迅速消化援助,砺刃秣马,以应对更残酷的战斗。
师部岩洞内,气氛比昨日明显活跃。宋希濂、周明远、李慕华、张云鹤、高天亮(臂伤包扎着,但精神尚可)、赵锡田、石永固、沈青山、玄诚道长,以及各团营主官、后勤、医务、通讯等部门负责人济济一堂,召开扩大的军政联席会议,议题明确:如何快速将侨胞援助转化为战斗力,并调整下一步战略。
周明远首先通报了物资分配方案:“陈先生所赠物资,已清点入库,并拟定了分配原则。药品,由林医官统一调配,优先保障重伤员;武器弹药,重点补充‘猎影’突击队和一线作战连队;观测通讯器材,加强侦察和指挥系统;那面锦旗,悬挂于师部,以激励士气!”众人纷纷点头。
张云鹤摩拳擦掌:“太好了!弟兄们拿到新枪新药,士气高的很!师座,咱们是不是该主动出击,敲掉鬼子一两个外围据点,一来练兵,二来打破封锁,也好回应侨胞的厚望?”
高天亮谨慎补充:“张团长说得在理,但鬼子刚吃了亏,警惕性正高。我建议,先以小股部队,利用新装备进行适应性作战,重点打击其侦察兵和运输队,积小胜为大胜,同时继续清剿‘影’队残敌和汉奸耳目。”
李慕华指着地图分析:“综合陈先生提供的信息和我们自己的情报,日军短期内大规模进攻可能性降低,但封锁和渗透会加剧。我们的战略重心,应从单纯防御,转向‘巩固内部、主动出击、拓展空间’。尤其要设法打通或恢复一两条秘密交通线,与外界建立更稳定的联系。”
沈青山表示支持:“对!光靠山里接济,不是长久之计。俺们游击队熟悉山路,可以配合主力,向浙西或皖南方向试探性发展,建立秘密交通站。”
玄诚道长亦道:“无量天尊。山中百姓受日军和汉奸荼毒久矣,如今见我军获侨胞鼎助,民心更向。可趁机加强宣传,巩固根基,使日军耳聋眼瞎。”
众人议论纷纷,主攻、主稳、主打通路线,意见不一,但目标一致:尽快将援助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战斗力优势。
宋希濂静听完毕,综合各方意见,决断道:“诸位所言,皆有道理。当前我部方针应是:巩固根据地,提升战力,有限出击,开辟通道。”
他具体部署:“一、军事训练与装备换装: 张团长、赵旅长,你二人负责,即日起全军开展大练兵,重点熟悉新式武器,强化山地攻防、夜间作战、小分队突袭战术。高队长的‘猎影’扩编至三百人,作为全师尖刀,由你亲自抓。石排长,工兵分队加紧研制和布设新式地雷、陷阱。”
“二、主动出击与情报侦察: 以团为单位,轮流派出加强连或营级规模部队,对日军封锁线薄弱环节进行短促突击,目标非占领,而是歼敌、缴获、破交,锻炼部队,保持压力。李参谋、沈队长,你二人联手,向东、南两个方向,派出精干侦察分队,绘制详细地形图,寻找并尝试建立秘密交通线,并与可能存在的友军或地方武装取得联系。”
“三、内部巩固与民心争取: 周参谋长、玄诚道长,政训和民运工作要加强。宣传侨胞义举,鼓舞士气民心。加强防奸反特,健全基层政权。救济贫苦,春耕在即,要帮助百姓恢复生产。”
“四、特殊任务:”宋希濂看向李慕华和高天亮,“关于‘柴爷’和那股神秘势力,不能放松。李参谋,加大情报搜集力度;高队长,你的‘猎影’要像猎人一样,耐心布网,务必揪出这些藏在暗处的毒蛇!”
“是!”众人领命,分头行动。整个根据地如同一部上紧发条的机器,高速运转起来。
阳光下,望天台周边的山谷空地变成了巨大的练兵场。士兵们士气高昂,喊着号子进行刺杀、投弹、战术协同训练。换装了新驳壳枪的侦察兵进行精度射击考核;配发了望远镜的观测手练习测距和指示目标;工兵在石永固指导下,利用新到的钢材和炸药,试验威力更大的地雷和爆破装置;甚至尝试利用缴获的汽油桶和材料,制造土制“飞雷炮”(没良心炮)。
宋希濂穿梭在各训练场,亲自指导。他沟通系统,看到因获得外援和内部整顿带来的积分持续增长,再次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兑换。这次,他选择了“初级单兵战术手册(山地战专精)”x100本和“军用口粮改良技术(压缩干粮初步制法)”。战术手册下发至班排长,提升基层指挥员素养;口粮技术则交给后勤部门研究,以期改善野战口粮。系统的辅助,正潜移默化地提升着部队的整体素质和持续作战能力。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从淞沪血战:到美械集团军司令请大家收藏:(m.x33yq.org)从淞沪血战:到美械集团军司令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